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哈尔滨地区15个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顶荚形成初期的不同冠层叶面积指数(LAI)、不同冠层光截获(RLI)、全冠层光合生产率(RDMP)等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株荚数(NPP)、株粒数(NSP)、株粒重(SWP)、粒茎比(SSR)、主茎荚数(PMS)及主茎荚/节(PNMS)等产量性状多元回归方程集合的分析,明确该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此等产量性状形成效应及其对株型改良的影响。进而,在哈尔滨地区大豆生育期、结荚习性、叶形、种粒大小、化学品质及抗病虫性等生态类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哈尔滨地区亩产450斤左右的无限结荚习性大豆顶荚形成初期的理想株型优良冠层模式。试图为大豆理想株型育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各地的商用大豆品种,大多是以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及其衍生系统间相互杂交而育成的。因此,杂交后代的遗传基质较为贫乏和单一,后代变异范围狭窄。虽能较快地培育出新品种来,但这些品种无论在籽粒品质,还是增产潜力方面均提高不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河下游地区野生大豆“7583”和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01—32”的发育胚根(Seedlings)在40℃下热击分别为2、4、6、8、10hr,比较其热击反应(HSR)及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的种类、累积动态。研究结果指出黄河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对2hr热击反应较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反应迟钝,热击4hr前者HSP种类倍增,且小分子量HSP(LMWHSP)显著多于后者。HSP累积高峰有别,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早于黄河下游野生大豆4个小时,且HSP累积量始终高于后者。研究还发现野生大豆存在干热击蛋白(HeatShockCognateProteins,HSCP)。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关高等植物亚麻酸生化合成及遗传调控了解甚少。鉴于此,洞悉亚麻酸生化合成机理,进而为改变大豆组织中亚麻酸水平同时,对拓宽大豆生长环境、改良大豆油脂品质、增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组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早,极早和中晚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籽粒发育进程中,亚油酸含量持续上升,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缓慢下降,油酸含量先增后降;3个早熟品种的亚麻酸含量缓慢降低而中熟品种则几乎没有变化,亚油酸与籽粒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其它脂肪酸之间及其与籽粒发育天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因品种熟期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6.
大豆品种对花期低温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吉林35和Aldana两个大豆品种在14/19℃和17/12℃两种低温下处理10天,结果表明,两个大豆品种对花期低温的反应不同,极早熟品种Aldana耐低温能力好于晚熟品种吉林35。大豆花期遇低温时二粒荚数和三粒荚数减少是降低大豆单株粒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人工低温处理,搪塞了萌发进程中三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间耐冷性生理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萌发进程中两早熟交中晚熟品种的CAT酶活受抑程度小,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大,但MD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早熟品种的耐冷性较中晚熟期的品种强。  相似文献   
8.
渗透胁迫对大豆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长在PEG渗透势培养液中的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品种的生长、生理反应有相同的趋势。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质膜相对渗透增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变化的幅度因品种类型而异。游离脯氨酸胁迫指数与质膜的伤害率、日株高胁迫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地上生物重胁迫指数与地下生物重胁迫指数、日株高胁迫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各项生理形态性状对渗透胁迫敏感性的顺序为:形态反应,脯氮酸含量>日生长高度>质膜相对透性、鲜重。  相似文献   
9.
尹田夫  宋海星 《大豆科学》1996,15(3):208-212
本文对黄河下游地区野生大豆“7583”和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01-32”的发育胚根(Seecdlings)在40℃下热击分别为2、4、6、8、10hr,比较其热击反应(HSR)及其热周蛋白(HSP)诱导合成的种类、积积动态。研究结果指出共同体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对2hr热击反应较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反应迟钝,热击4hr前者HSP种类倍增,且小分子量HSP(LMWHSP)显著多地后者。HSP累积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01-32”和长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20122”的发育胚根在40℃条件下进行2,4,6,8和10hr的热击处理,分析比较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的种类、累积量及累积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HSP合成种类上,除热击2hr为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多于长江下游野生大豆,其它热击时间均为后者多于前者;小分子量蛋白的种类,在各热击时间均为长江下游野生大豆多于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关于HSP的累积量,除热击6hr长江下游野生大豆略低于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其它热击时间均为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