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方差分析研究闽中、闽南蔗区82/83年和83/84年两个榨季甘蔗蔗糖份和成熟期间自然气象要素的关系。闽中(仙游)和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云霄)五个糖厂的全榨季平均甘蔗蔗糖份,82/83年榨季再次下降和83/84年榨季全面回升与工艺成熟期间自然气象要素的异常和好转十分默契,再次确认起主导作用的是气象要素。本文还简略地讨论了预防或减轻异常气象要素对甘蔗蔗糖份不利影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蔗区生态农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蔗区生态农业,据有关方面调查,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普遍缺乏,土壤结构严重破坏,酸性上升,沙化加剧,保水保肥力差,尤以旱地红壤最为突出,有机质含量均在1.5%以下,含氮量低于0.08%,全部处于缺乏状态。农药用量大,天敌减少,病虫害种类增加,有的为害程度加重,这些都严重影响甘蔗和蔗区其它作物产量的提高。因此建立我国蔗区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五年六次对比试验进一步肯定了甘蔗育苗移栽的增产效果和糖份的提高情况。分析了增产的原因和各个增产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有关加速返青的一些育苗和移栽的技术措施,阐述了这些技术措施的理由和作用。实践证明,甘蔗育苗移栽,使冬种小麦多收10%以上,便于小麦采用先进技术和高产晚熟品种增加的产量还未计在内。对甘蔗本身可增产10—50%,由于相对地提早成熟而增加了蔗糖的收回率,还节省了蔗种20—70%(芽片育苗的节省更多)。目前在仙游县推广约二万亩,全省推广约十万亩,并在全国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应用细胞分离制片法,配合石蜡切片和显微测量,对在我院试验田种植的刈手密野生种、伊里安野生种、热带种和纳印310、闽选703、闽糖611等种和品种的不同叶层,进行了叶片细胞学比较观察,结果发现甘蔗叶肉细胞绝大多数分化成为具有峰、谷、腰、环的复式细胞。叶肉细胞本身以宽轴和叶片纵轴平行,有规律地排列于叶片内。叶肉细胞和叶绿体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细胞大小、总宽度、厚度、峰宽、谷深、峰间距和叶绿体的大小、数量是随不同种(品种)和不同叶层而异。这种变化是沿着系统演进的顺序和细胞形态建成时的光、温条件不同而有规律地变动(即沿着提高光合膜面积的方向转化)。本文最后讨论这种形态变化的合理性及其实践意义。甘蔗是高产的糖料作物,福建是主要产区之一。其产量是随着不同地区和栽培条件而不同,或在相同地区和同样栽培条件下随着不同种(品种)而有明显的差异。为选育优良品种而提供形态学指标,对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的比较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已看到的资料,有关甘蔗营养器官的解剖6,组织培养,甘蔗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甘蔗二型叶绿体的发育,以及甘蔗叶片的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巳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不少资料,但有关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比较,特别是从系统和个体发育观点对甘蔗叶肉细胞形态学的比较研究,在文献上尚未看到。作者于1979年9月开始对刈手密野生种(Saccharum spontaneum)、伊里安野生种(S.robustum)和古老栽培种:热带种(S.officinarum)以及经有性杂交育成的商品性品种:纳印310、闽选703、闽糖611的叶肉细胞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现将第1至3叶层的甘蔗叶肉细胞形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甘蔗叶片解剖特征在F1代苗期选择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中国蔗糖简史——兼论甘蔗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据《诗经》记载,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就已制糖。公元前三世纪的《楚辞·招魂》已明确指出甘蔗制糖,表明了长江流域早已种蔗制糖了。公元前三世纪末,闽王已从福建向汉高祖晋贡甘蔗制的砂糖。公元三世纪初,明确黄河流域业已种甘蔗。中国许多古籍,对蔗和糖两个字有不同的写法和称呼,各有约三十种;还记述了不同的甘蔗品种、用途、栽培法以及制糖工具和方法等。外国最早的记载是:亚历山大大王于公元前327年东侵印度时,他的随从执事才记录有:当地人‘咬食一种稀奇芦苇,没有蜂的任何帮助,会产生一种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54~1324)于1271年11月踏上旅途往东方,1275年5月到达中国,至1292年夏离开。于1295年冬回到他的故乡。在其《游记》中谈到:旅途所经各地,只有中国几个地方产糖,和印度人来中国买糖的情况。表明了印度开始蔗糖生产比中国迟得多。有许多证明,茶和糖是由中国传到印度去的。说种蔗制糖起源于印度,明显是错误的。以下所述几方面的情况,也是佐证。种蔗和制糖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马可·波罗《游记》曾说到,中国泉州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实际上,泉州在宋朝(960~1279)就已经是世界著名港口,就有很多阿拉伯人来往了。传说到泉州就是到了天堂。至今还有阿拉伯人墓的遗址。蔗种和栽培技术以及制糖技术,很可能在那时候已被传去中东,然后经地中海传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哥仑布第二次(1490)去美洲带了蔗种植于圣多·多明哥,逐渐在美洲传播开来。夏威夷‘自1852年起,从中国招来大量的蔗田工人和土法制糖技术工人,至今还留存当时从中国运去的甘蔗压榨木辊’。印尼爪哇和菲律滨等地的种蔗制糖是十六世纪由华侨传去的。日本人乌仓龙治和伊波普猷等的著作中有说到,中国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扶洋时,把制糖法传入日本。中国台湾省的种蔗制糖是由福建省传去的,并有从漳州聘去熬糖师的记载。世界蔗糖贸易是中国领先的。在鸦片战争(1840)前,中国是世界唯一产糖大国,所产蔗糖畅销世界各地,远达英国、美国。1840年后,降为世界五大产糖国(中国、印度、爪哇、菲律滨、古巴)之一。日本侵占台湾后,再降为蔗糖进口国。果蔗更是中国早有的,也销售国外。“中国种”甘蔗是世界最古老的栽培种。近年来的甘蔗学研究,如 P.H.Moore《蔗属开花的研究Ⅱ.诱导期与叶簇里的叶片数》,A.G.Alexander《蔗属品种的光合活动光谱》(以上两文皆刊载于十五届国际甘蔗技师会议论文集)和周可涌、梁天干、卢川北《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的比较研究》(福建农学院学报,1981,[2])等的研究结果,已经给予证明。“中国种”甘蔗不是从伊里安传来,更不是在印度东北部由热带种和当地野生种甘蔗自然杂交形成的,是中国农民长期选择的产物。中国解放后的蔗糖业以及甘蔗科学研究情况,因篇幅关系,客另文陈述。  相似文献   
7.
将15个杂交组合3832株实生苗于4—5叶时分别假植于塑料纸营养钵内,成活后剪下+1叶,经适当的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解剖特征.取样的每个植株,收获前分别测定株高、茎粗、有效茎数、丛重和锤度.结果发现,每毫米叶宽含有的叶脉数与丛产糖量有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遗传通径分析表明,主要是通过影响丛重和含糖分而影响丛产糖量的.应用这个方法进行苗期预测,与常规的在生长后期目测选择并测定锤度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闽中闽南蔗区甘蔗蔗糖份和成熟期间自然气象要素的关系。认定甘蔗工艺成熟的九、十月份,是由茎叶伸长生长为主,转入蔗糖份积累为主、关键性的生理转析时期。在自然情况下,对蔗糖份积累起限制性作用的气象要素,是日照时数和雨量。81/82年榨季,闽中(仙游)、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云霄)五个糖厂蔗区的全榨季平均甘蔗蔗糖份的降低,和工艺成熟期间发生自然气象要素的异常程度相一致。确认蔗糖份下降,起主导作用的,是气象要素的异常。本文还提出五个糖厂蔗区的全榨季平均甘蔗蔗糖份的正常变化范围,以供查明正常与异常年份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高蔗区光能利用的耕作栽培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在仙游县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结合用地养地和甘蔗育苗移栽,对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各轮、间、套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进行了研究和推广增加了各轮、间、套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解放后我国甘蔗栽培品种几次较大更替的内在原因,我们在比较了竹蔗、POJ2878和台糖134等三个甘蔗品种叶肉细胞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其光合作用的活跃中心——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光合膜)作了观察比较研究,现报道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