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农学   7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与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2012–2013年采用田间不同行向种植设计,研究了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和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种植行向对玉米叶和茎的形态建成影响显著。与南北行向(N-S)相比,东西行向(E-W)显著促进了中上部叶片(第11~第17叶)的伸长,增加了叶面积,但对叶宽影响不显著。种植行向显著影响了玉米茎秆质量,E-W种植方式显著促进了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和增粗,增加了第9和第10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和茎秆折断强度。种植行向对拔节期植株干重没有显著影响,但E-W种植方式在大口期至成熟期的单株总生物量积累显著高于N-S种植,同时促进了干物质由叶、茎向雌穗的转移,显著提高了收获指数。E-W种植方式显著增加了玉米千粒重,提高了产量。因此,华北地区E-W种植方式可显著促进玉米茎叶生长和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提高收获指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酸性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晓军  苏达  郑朝元  叶德练  吴良泉 《土壤》2020,52(6):1131-1136
为明确长期施肥对集约化果园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对琯溪蜜柚主产区29个果园的土壤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张守敬和Jackson的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蜜柚果园土壤磷素累积对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集约化蜜柚果园中,土壤磷素累积丰富,随树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上升显著,且土壤磷形态在不同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全磷含量≤0.5 g/kg时,土壤磷形态主要以有机磷、铁磷为主,随着全磷含量的上升,铝磷含量、占比均显著上升;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中铝磷与速效磷相关性最好。果园土壤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磷库,且有效性较高,可适当减少磷肥投入,降低土壤磷含量,减少经济成本,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磷肥对甜玉米籽粒植酸和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磷肥对甜玉米籽粒营养特性的影响,利用不同品种的磷肥定位试验以及磷肥梯度水平试验,探讨甜玉米籽粒植酸、磷(P)、锌(Zn)含量及Zn有效性的时间(不同灌浆期)和空间(果穗上、中、下部;籽粒果皮、胚乳和胚)变化及其对外源磷肥的响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籽粒的P和植酸含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Zn含量及其有效性则呈现下降趋势。磷肥投入对吐丝后16~24 d籽粒的植酸、P和Zn的积累(mg plant–1)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不同灌浆时期Zn有效性均表现出抑制效应。在中磷水平下,果穗不同穗位籽粒植酸(g kg–1)和Zn有效性的差异并不显著。高磷水平显著提高了中、下部果穗植酸的含量,但对不同穗位籽粒Zn含量和Zn有效性均存在抑制效应。对籽粒内不同部位(果皮、胚乳和胚)进行比较,植酸、P以及Zn含量均以胚中含量最高,积累量占比则以胚乳中最高;而Zn有效性以胚中最高。高磷处理可显著提高籽粒内不同部位植酸和磷含量,降低Zn含量及其有效性。综上,合理磷肥施用可促进籽粒Zn积累,而过量磷肥投入会显著增加不同灌浆时期,以及胚乳和胚中的植酸含量和积累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雨养模式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协同调控冬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机理,在华北平原雨养条件下,研究烯效唑和矮壮素复配剂以及清水对照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群体数量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但是对小穗数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冬小麦冬前分蘖,明显提高生育前期群体数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冬小麦分蘖期单株根系根长和根表面积显著降低,但是冬小麦单株根直径、根条数、根重和根冠比显著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主要影响冬小麦分蘖期0~3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和0~50 cm土层的根重密度,而对深层土壤中的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影响较小。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协同调控冬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形成,从而有利于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免耕农业管理方式,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子、土壤基础呼吸、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常规灌溉(W1)、节水灌溉(W2)和无灌溉(W3)3个处理,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分别为150、75和0 mm。W1与W2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但W3显著降低小麦产量。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土壤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较大,土壤基础呼吸表现为W2和W3低于W1,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则表现为W1W2W3。随灌溉量的减少,土壤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冬小麦生长后期相比,土壤酶活性对水分的胁迫响应在生长前期更为敏感,其中0~10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受水分胁迫影响大于10~20 cm土层。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灌溉方式与灌溉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调节了冬小麦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6.
明确减量优化施肥和增施钙镁肥对平和琯溪蜜柚产量、品质和碳排放的影响,为琯溪蜜柚绿色提质增效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蜜柚主产区平和县坂仔镇布置6个田间试验点,设置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减量施用氮磷钾肥)和优化施肥+钙镁肥(OPT+Ca Mg)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蜜柚产量、品质、肥料偏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FFP处理相比,OPT和OPT+Ca Mg处理减肥不减产,且OPT+Ca Mg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降幅7.0%)、提高固酸比(增幅8.8%),部分试验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果实可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乙烯利和氮肥对夏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乙烯利(0和180 g hm–2)和氮肥水平(0、75、150和225kg N hm–2)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以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氮吸收量和吸收效率,但显著提高氮利用效率,其中乙烯利处理氮农学效率比对照提高了32.7%~34.6%,而且乙烯利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吸收量显著增加,而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氮偏生产力和氮农学效率随之降低,其中225 kg N hm–2处理氮吸收量比0 kg N hm–2处理提高了68.4%~91.8%,但225 kg N hm–2和150 kg N hm–2处理之间的氮吸收量差异不显著。乙烯利和氮肥对氮吸收量、氮吸收效率和氮农学效率具有互作效应。喷施乙烯利和增施氮肥均能提高灌浆期穗位叶SPAD值,但两者之间没有互作效应。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夏玉米产量与吐丝期氮吸收量、收获期氮吸收量、灌浆期穗位叶SPAD值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平和县蜜柚园磷肥使用现状及土壤磷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磷肥施用及土壤磷素状况,对于指导磷肥科学施用,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调查的方法,获得369个农户的磷肥施用现状及29个果园的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平和县蜜柚园磷肥施用现状及土壤磷素状况。结果表明:平和县蜜柚园磷肥量平均为P_2O_5 971 kg/hm~2,96%的农户磷肥投入量超过P_2O_5 400 kg/hm~2,磷肥投入量与蜜柚产量无明显相关关系;三元复合肥和二铵是主要磷素来源;磷肥的平均盈余量为P_2O_5 954 kg/hm~2,不同乡镇间磷肥用量以及磷素平衡状况变异较大,小溪镇和坂仔镇盈余量相对较小;蜜柚园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639 mg/kg、385 mg/kg、172 mg/kg,不同土壤剖面有效磷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合理控制磷肥用量,选择低磷的配方,减少磷素过量盈余和淋失,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对平和蜜柚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华南酸性红壤区甜玉米减磷增效措施,分别在福建诏安和琅岐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处理(对照,0 kg/hm2;农户常规,化学磷肥135 kg/hm2+有机肥 6 000 kg/hm2,撒施;恒量监控,化学磷肥35 kg/hm2,穴施;有机替代,化学磷肥17.5 kg/hm2+有机肥434 kg/hm2,穴施)对甜玉米产量、磷素累积量、磷肥利用效率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的甜玉米产量、生物量和磷素累积量与农户常规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与农户常规处理相比,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均可以提高甜玉米的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回收利用率。3)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的平均产投比分别较农户常规处理提高39.8%和36.5%,平均每kg产量的碳排放量较农户常规分别下降14.9%和13.2%。因此,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可以满足甜玉米稳产需求,同时可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增加收益和减少碳排放,是减磷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有机质和粒径对中国4类典型土壤镁吸附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植物镁养分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南方地区土壤缺镁问题突出。本研究以中国4类典型土壤样品(赤红壤、砖红壤、黄棕壤和草甸土)为供试土壤,分别选用Langmuir、Temkin及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拟合镁吸附试验,并进一步研究土壤有机质和粒径对镁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1)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有效拟合土壤镁吸附数据;2)加有机肥的土壤镁吸附量显著高于去有机质处理,1mm粒径的土壤镁吸附量显著高于2mm粒径土样;3)草甸土的镁吸附量最高,而砖红壤的镁吸附量最低;4)土壤的最大镁吸附量qmax与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镁离子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土壤中施加有机肥及合理改善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均能显著增加土壤的镁吸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