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2.
2017年,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达6 646.7 hm~2,主要模式有"稻-虾""稻-鱼""稻-蟹""稻-鳖""稻-鳅""稻-鸭-鱼"等,全市实现种养效益增收3亿元以上。2016—2017年在崇州、邛崃两个点组织实施了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研究。通过对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株高、产量、株叶形态、抗倒伏能力、抗稻瘟病能力和米质等指标综合分析认为,宜香4245、德优4727、宜香优2115、川优6203、宜香优7633等5个品种可作为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主推品种,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即将向全市推介发布。  相似文献   
3.
中国亚热带人工林处于全球氮沉降高值区,土壤氮素相对富集,土壤氧化亚氮(N_2O)产生与排放对外源性氮素输入响应敏感。然而,现有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多采用单一氮肥类型,没有原位区分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素影响的差异。以千烟洲亚热带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增氮控制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2种形态(NO_3~-、NH_4~+)和3个施氮水平(0、40、120 kg hm~(-2) a~(-1))。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高频(8次月~(-1))测定土壤N_2O净交换通量以及温度、水分、溶解性氮含量等相关环境变量,分析土壤N_2O通量对外源性氮素输入的响应特征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施氮不影响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温度和水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NH_4~+-N和总溶解性氮(TDN)的含量,对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促进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增幅为378%~847%,施加NH4Cl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Na NO_3。土壤N_2O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N_2O通量的变化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量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水热因子驱动着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的排放,但是氮素富集条件下土壤N_2O的增加主要由底物可利用性的变化所致,并且还原态NH_4~+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氧化态NO_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为明确大豆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反应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是不同大豆品种:南豆25(ND)、桂夏3号(GX)和贡秋豆8号(GQ),副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RI)和玉米-大豆间作(SI)。于2018年,在大豆出苗后40、47、54和61 d对其主茎顶端的花芽进行连续性的形态学解剖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进一步对大豆出苗后54 d的主茎顶端、中部和底部的花芽进行分部位观察。同时在2019年,统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冠层透光率、田间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2浓度等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不同部位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2018年,3个大豆品种的花芽分化规律表现为GQ要快于ND和GX。在出苗后47 d和61 d,此时大豆处于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前期,不同种植模式间的差异最大,表现为间套作的花芽分化进程要稍快于单作。2019年,对大豆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出苗后54 d)的花芽分化进程进行分层观察发现,3个大豆品种均表现为冠层>中部>底部,但是在不同模式下的表现不一致,ND和GX在SS模式下的花芽分化进程要慢于RI和SI模式,GQ的花芽分化在3个种植模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ND、GX和GQ的透光率在出苗后60 d为1个拐点,此时RI和SI模式冠层的透光率与SS模式相比无显著差异,中部和底部的透光率虽呈下降趋势,但都要显著高于SS模式。而在出苗后70 d,ND、GX和GQ在S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最低,分别是82.1%、88.2%和86.8%,而此时的SS和R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均接近100%。在生殖生长后期,ND、GX和GQ在RI和SI模式的日均温度均要高于SS模式,同时RI模式要高于SI模式。不同种植模式下的ND、GX和GQ的相对湿度均在出苗后70 d有一个显著下降趋势,其中RI模式的相对湿度最低,分别是73.5%、75.4%和78.2%。ND、GX和GQ的CO2浓度在RI和SI模式下都要低于SS模式,在间套作种植中下又以RI模式的CO2浓度最低,尤其是在出苗后70 d分别比SS模式低10.3%、10.2%和10.9%。【结论】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可以促进大豆花芽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在大豆生育后期,间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套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的中下层的透光率显著高于单作,行间温度、相对湿度和CO2浓度均低于单作,这种带状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大豆行间微环境优于单作,有利于大豆生殖生长后期荚果的发育,为间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冬季闲置鱼塘资源,实现种养循环,提高综合效益,试验利用冬季休渔期的鱼塘塘基栽培羊肚菌。从栽培设施、环境条件、营养袋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鱼-菌(羊肚菌)的轮作技术,分析该栽培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羊肚菌的绿色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2014~2022年进入“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活动参评环节的224个杂交籼稻品种的米质主要指标、稻米外观评价指标、米饭感官评价指标进行统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年份间优质稻品质的变化趋势和整体米质情况。结果表明,四川优质稻米,以细长为优的特征明显,稻米胶稠度在品种间差异不大,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趋向稳定在17%以内。“整体综合颜色、光泽和气味”“黄粒米”“垩白度”“米饭的颜色”等指标更容易在不同品种间产生差异,而“互混率”“饭粒完整性”“米饭的粘性”等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小。杂质、不完善粒、黄粒米、碎米和垩白度等指标可作为四川优质稻进一步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