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黄淮南片主产麦区广泛种植和新近育成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及最大灌浆速度均与百粒重、籽粒体积和籽粒最大体积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籽粒灌浆持续期仅与饱满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供试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和最大灌浆速度,均以郑州853、陕农7859为最快,灌浆持续期最短,属晚花基因型品种;冀麦5418和徐州21的灌浆持续期最长,属早花基因型品种.还探讨了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籽粒灌浆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 选育和推广矮秆、抗倒、抗病品种,是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我省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先后选育和推广了郑引一号、郑州741、郑州742、郑州761、百泉41、百泉3039、百农3217、豫麦2号等小麦高产良种,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  相似文献   
3.
麦收是农业生产中最紧张繁忙的季节,群众称麦收为“龙口夺食”,“麦收战场”,充分说明了小麦收获是带有突击性的。收获阶段的任何措施不当,都会遭受一定的损失;我省麦收以后还要及时种秋(作物),早播是增产关键,也同样是带有突击性的,  相似文献   
4.
小麦粒叶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叶比是衡量单位叶面积光合生产力的综合性状。5年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小麦粒叶比与单株产量和群体产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在品种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明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双列杂交F_1和F_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粒叶比符合简单的加显—显性模型,且为部分显性,其高值与隐性基因相联系,遗传方差中加性分量占主要优势,广义遗传力(>90%)和狭义遗传力(>80%)均较高,因此,在早代选择应是有效的。最后对粒叶比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小麦产量占全年粮食的比重,已由过去30~40%提高到50%以上,因此,增加小麦产量对促进四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省幅员广阔,人口不断增多,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秋作物产量常不稳定,选育高产、抗病、优质的小麦新品种,以满足建立旱、涝保收麦田的需要,仍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现仅就我所历年育成的高产品种和育种途径进行初步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选配亲本是小麦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之一。实践经验表明:亲本的表现与杂交后代的表现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些亲本品种本身表现很好,但所产生的后代并不理想,而有些亲本品种并不很突出,但杂交后代却表现优异,这就是亲本材料存在的配合力问题。所谓配合力,是指亲本材料在杂交后代中,所表现的将有利特性潜力传递给杂种后  相似文献   
7.
运用花药培养技术,进行单倍体育种,是育种方法上的一项革新。这种育种方法可以使显性和隐性性状迅速表现出来,使遗传性迅速稳定,从而缩短育种年限,因此,它在育种实践上和遗传学的研究上有特殊意义。两年来我们用单倍体育种法,育出一个性状和产量表现较好的花培小麦新品系2321[系郑6矮×(郑6矮×毛阿夫)的F_2,经花药培养而来]其选育过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矮秆大穗多粒小麦亲本百泉3380和郑州86115与6个小麦品种(系)组成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表明,百泉3380和郑州86115的矮秆性和多粒性的一般配合力高,宜作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杂交育种的矮秆大穗多粒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间杂交选育高产品种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关键是创造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和高产潜力的亲本材料。分析并举例介绍了部分高产品种的亲缘及其亲本选配经验,利用远缘杂交、两极交配创造新种质以及运用生理、生化育种增加遗传变异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麦产量潜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表现,高产性状不仅直接表现在产量构成因素上,还与其他许多形态、生理性状、抗病性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受温、光等生态条件、栽培措施的制约。改进提高遗传潜力并配合消除或减少妨碍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限制因素,是增加小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