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25%苏脲Ⅰ号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设100、125、167ppm3种浓度,用药10天后调查杀虫率分别达到82.3%、93.8%、94.7%,而对照死亡率为0%。  相似文献   
2.
1989~1991年用采自自然界中感染NPV的大袋蛾虫尸,制取300千克病毒粗提物。用5种浓度的病毒液进行防治大袋蛾试验,筛选出4.8×10~6PIB/ml为适宜防治浓度,防治效果达93.5~96.7%,三年防治500公顷,共15万株树,防治树比未防治树净增产值4.80元,产投比为22.6∶1。  相似文献   
3.
苏脲I号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5%苏脲I号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设100、125、167ppm3种浓度,用药10天后调查杀虫率分别达到82.3%,93.8%,94.7%,而对照死亡率为0%。  相似文献   
4.
许昌地区棉大卷叶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大卷叶螟Notarcha derogate(Fabricius)在鄢陵县1 a发生4代,第3、4代发生最为严重,以老熟幼虫越冬。幼虫卷叶呈筒状,蚕食叶片。世代重叠。在成虫羽化期,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幼虫初期,喷洒25%灭幼脲Ⅲ号2 500倍、50%杀螟松乳油1 5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10%氯氰菊酯乳油6 000倍液,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3年的研究,在摸清了大袋蛾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系统工程宏观控制理论为指导,采用营林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摘茧和保护利用天敌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大袋蛾12.7万公顷,有效地控制了虫害。防治后使有虫株率由80%~100%下降到10%~20%。虫口密度由34~700头/百叶下降到0.39~0.48头/百叶,挽回木材损失33万m~3,净收益5942.8万元。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开封县罗王乡孙寨自然村71户,350口人,有盐碱地700亩。往年种植豫棉1号,由于抗盐碱性较差,产量不高。1987年,从河南农科院引进低酚棉“豫棉2号”  相似文献   
7.
<正> 武恩勋是开封县罗王乡孙寨村的农民。1986年在盐碱地种植无毒棉豫棉2号10亩(麦,棉套),单产皮棉77.5公斤。并在盐碱较重的春白地,用地膜覆盖种植1.2亩无毒棉高产试验田,单产皮棉143公斤,创盐碱地棉花高产纪录。也是当年河南省无毒棉高产试验田的最高产量。1987年又在盐碱地种植无毒棉豫棉2号12.5亩,单产皮棉125.5公斤,创盐碱地无毒棉大面积高产纪录。武恩勋利用无毒棉副产品发展家庭养殖业,实  相似文献   
8.
杨扇舟蛾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天敌28种,其中优势天敌为:杨扇舟蛾黑卵蜂Telenomus(Acholcus)closterae Wu et Chen、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 Pang et Chen、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mbery)、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s)、黑蚂蚁Polyrhachis dives Smith,毛虫追寄蝇Exorista amoena Mesnil、伞裙追奇蝇E.civilis Rohdani、绒茧蜂Apanteles sp.、杆菌Bacillus sp.、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等。  相似文献   
9.
杨树黑斑病发生规律调查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对杨树黑斑病的调查结果表明,杨树黑斑病为害多种杨树,苗木、幼树到大树都可受感染。杨树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因气象条件不同、病原菌多少、杨树品种不同、林分类型不同、林龄不同、栽培技术不同而有差异,中林46杨受害最严重。并对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扇舟蛾在河南省每年发生4代,以蛹在地表落叶上、表土层内结茧越冬,来年4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7月中旬出现第2代成虫;8月中旬出现第3代成虫;第4代蛹于9月中下旬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