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林业   1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选择海南岛有红树林分布的地点和红树林完全消失的地点,于2003-2005年冬季进行越冬水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在有红树林分布的区域如后水湾和东寨港等地,由于底栖生物的密度较高,因此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水鸟多样性都明显高于没有红树林分布的地点.鸭科、鸻科和鹬科水鸟的数量和种数在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鹭科鸟类的种数和数量以及鸥科鸟类的种数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一些体型中等的鹬类如红脚鹬、青脚鹬和泽鹬的数量明显多于没有红树林分布的地点.从判别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鹭科鸟类的种数和总数量是判别两地点最重要的2个变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对繁殖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和白枕鹤(G.vipio)的影响,2007和2008年夏季我们对该区域展开了全面地面调查;同时,通过解译1986、1995、2000和2005年4个不同年份的卫星影像,获取了沼泽湿地变化信息。对比1984和2008年两次全面调查结果,发现:1)丹顶鹤的数量基本稳定,维持在300只左右;而白枕鹤的数量呈现显著增加;2)两个年份中,丹顶鹤巢窝估计大抵相当,但两种鹤近90%的巢址均分布在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3)两种鹤类逐渐集中于3个分布区:抚远三角洲、挠力河和七星河中游,以及兴凯湖湿地;而不是以前的6个分布区。1986–2005年的2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45%。在不同经济和政策的驱动下,湿地丧失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将湿地逐渐转变为水田和旱地。嘟噜河和阿布沁河的鹤类消失,主要原因就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沼泽湿地的破碎化和斑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适宜鹤类繁殖的栖息地势必越来越少。1984–1995年间,丹顶鹤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到2008年,数量基本得以恢复。这种变化主要归功于2000年以后,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完善。其次,保护区的土地权属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江、洪河、挠力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拥有整个三江平原80%的鹤类种群。遗憾的是,在一些省级和市级保护区境内,本次调查期间,未发现有鹤类营巢繁殖。这可能与比较高的人为活动干扰有关。最后,就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非越冬水鸟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4-9月,在不同的迁徙阶段首次在青海湖15个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对水鸟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72种,隶属于7目14科.此外发现16种新记录.青海湖水鸟春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下旬.不同生境水鸟的多样性也不同,砂石海滩如鸬鹚岛和二郎剑的水鸟多样性在各季节都较低,可能是由于砂石生境中食物较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2004-2005年,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首次对饲养朱鹮放飞前的野化训练进行了研究.在释放地建造一个封闭的大网笼作为野化场所,其中包含野生朱鹮生活的各种栖息环境.2年中各有12只朱鹮在网笼中进行野化训练.研究个体在释放到网笼之初有不同程度的惊吓飞撞反应,当天不能上树夜宿,亦不能进入水田觅食.野化过程中,朱鹮能较快适应网笼内的各种夜宿、觅食环境,并具有良好的飞行、警戒能力.野化前后期相比,朱鹮对水田和沼泽的选择比例以及日间行为节律有显著变化.亲鸟饲养幼鸟、模拟亲鸟饲养幼鸟和人工饲养成鸟对不同觅食地的选择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成鸟更容易接受深水环境,而幼鸟能更早上树夜宿.恰当的佩戴无线电发射器和减少人为干扰是野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卫星跟踪青海湖繁殖地渔鸥的迁徙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下旬至2007年7月底,共有4只佩带卫星信号发射器(PTT)的渔鸥完成秋季和春季迁徙并返回青海湖.ARGOS公司提供的信息表明,渔鸥最早离开青海湖繁殖地的时间是8月2日,最晚在8月14日.离开青海湖后没有直接飞往越冬地,而是在青海湖周围游荡或逗留.游荡或逗留地点距离青海湖最近约200 km,最远约1 300 km,逗留时间长达80余天.4只渔鸥的越冬地点都在孟加拉湾,与青海湖间的直线距离约2 100 km.最早到达越冬地的日期是11月3日,最迟12月3日,历时81~116 d.渔鸥在孟加拉湾的居留时间长达4个月(118~149d).最早离开的日期是3月1日,最迟3月30日.最早返回青海湖的日期是3月23日,最迟4月17日.除1只以外,其他3只渔鸥的春、秋2季迁徙路线很不相同.春季迁徙历时最短只用6 d,另外3只分别历时15、18和32 d.历时32 d的渔鸥先到宁夏逗留20 d,然后再返回青海湖.结合分析春、秋2季的迁徙路线,分别确定了不同迁徙季节的主要停歇地点.  相似文献   
7.
湿地生境可为水鸟提供保护场所、生存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以及种群延续的条件(Fretwell,1972;Heitmeyer,1980;Fredrickson,1981;Krapu,1981).生境的可利用性、分布和质量会影响越冬期水鸟的集群、活动、能量分配和繁殖过程(Fredrickson et al.,1979;Paulus,1980),同时会对水鸟的繁殖潜力造成影响(Miline,1976;Ankney,1977).生境选择通常会使生物分布非随机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Southwood,1977;Martin,1998;Clark et al.,1999).这种非随机化分布方式的产生是由于生物体对环境因子具有选择性,即在相同生境中的随机区域选择位点进行测量,并将它们进行比较的结果(Wilson,1998).  相似文献   
8.
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11月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柄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由于林缘灌从地带阳光充足,草本植物返青较早,在0~10 cm的覆盖度较高的区域,昆虫相对较多,常常会吸引褐马鸡取食.夏季,褐马鸡为顺利完成繁殖活动和育雏,很少到林缘灌丛中活动,而是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中觅食,因为铁矿大多聚集在林缘灌丛.秋季,褐马鸡雏鸟已经长大,多数都是以家族的形式活动,使得被捕食的风险增加.因此褐马鸡在秋季同样会避开干扰较大的林缘,而选择在10~30 cm覆盖度较大的针阔混交林中,而林缘灌丛如沙棘等次生灌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冬季,褐马鸡多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林缘灌丛取食,此时期褐马鸡也多选择乔木胸径较粗、乔木较高的针阔混交林,这些区域为褐马鸡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3-2005年对海南岛沿海越冬水鸟进行了调查,旨在加强海南岛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在调查的20个湿地中,共记录水鸟68种,新发现3处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越冬地,即临高后水湾、东方北黎湾和三亚河.2003-2009年冬季对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进行了持续调查.海南岛越冬水鸟数量最多的是鹭鸟,其次是鸻鹬类和鸥类.分析发现,在有红树林分布的湿地鸟类种数和个体数量均比无红树林分布的湿地明显增加.此外,博浦湾、黄龙港、后水湾、洋浦港、北黎湾、莺歌海、三亚河、清澜港和东寨港等地是海南岛鸟类优先保护的湿地,其人为干扰应该被禁止.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连续3年的冬季,对海南岛沿海及其内陆湿地等50个潜在的地点进行越冬水鸟调查,旨在为海南岛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67种,其中小鸊()、鹭类、环颈鴴、蒙古沙鴴、灰斑鴴、青脚鹬、红脚鹬、泽鹬、矶鹬等较为常见;而鸭类、白翅浮鸥、鸥嘴噪鸥以及一些鴴鹬类如铁嘴沙鴴、黑尾塍鹬、斑尾塍鹬、三趾鹬、大滨鹬、弯嘴滨鹬、阔嘴鹬等为狭布种.历史上较为常见的越冬水鸟,如灰鹤和白骨顶,现在已不见踪迹.由于港湾湿地如东寨港、洋浦港、北黎湾具有广阔的滩涂,以及大面积的红树林和周围众多的养殖塘,为越冬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内陆湿地如南丽湖、云月湖等,许多都受到旅游开发的干扰,水鸟的多样性较低.通过保护优先地区的分析,优先保护的地区如东寨港、后水湾、北黎湾、洋浦港、三亚河、清澜港、名人山和莺歌海等,栖息地的质量较好,具有较大的水鸟多样性和物种数,而且前3者还是国际性濒危鸟类黑脸琵鹭3个越冬地.在这些栖息地中,仍面临着滩涂围垦、水域污染、非法猎捕、海产品的采集和过度的旅游开发等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