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微生物菌肥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效果持久的新型生物肥料,目前在林业生产中很少被使用,相关的研究也鲜有报道,本文是微生物菌肥在林业上应用的尝试。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山杨的造林成活率,总体提高16%,但是因品种不同而效果迥异;对于植株的高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需要进一步的查明原因;微生物菌剂处理和品种间有显著的交互效应。结论认为,该微生物菌剂在山杨造林方面不是十分适用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出适宜的菌剂,主要是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放线菌菌株,以及改进配方和多种微生物混合制剂。  相似文献   
2.
详细论述了生态系统恢复的定义和内涵,对被恢复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综述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基质改良技术,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持续。以大兴安岭古利库砂金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例探索了生态恢复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是调查和评价立地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恢复工作。接着根据采矿迹地土壤沙砾含量高,蓄水保墒能力差,土壤肥力低和轻度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分别使用了保水剂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粉煤灰降低重金属污染,食用菌废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改善土壤基质,同时还接种外生菌根菌提高植物的抗性。通过植物筛选和群落优化配置研究筛选出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这两种适合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的乡土树种,3种适合古利库砂金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的最优植被恢复模式,分别是采矿迹地生态林植被恢复模式、采矿迹地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和采矿迹地近自然植被恢复模式。最后对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小兴安岭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白桦混交林建群种碳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兴安岭采伐迹地自然更新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模型、碳含量模型估算出建群种碳汇量,并对林分建群种碳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兴安岭森林皆伐林地自然更新演替后形成的白桦林主要建群种中数量最多的是白桦,其碳汇贡献率也最高;落叶松的个体平均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最大,但在整个林分中的总生物量水平较低,而单株生物量最小的白桦林分整体生物量最大;树干生物量与总体生物量比例最高的是白桦和落叶松;林分单位面积含碳量的排序为白桦、毛赤杨、落叶松;落叶松总体碳汇贡献率最低,但个体碳汇量及树干占比都很高,可以在保证整体结构近自然化的情况下,通过造林的方式提高落叶松的比例来增加林分的碳汇。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河道浅水区栽植芦苇的方法,开展芦苇对拉林河水体中TN与TP的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对水体中的TN与TP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总体趋势为:水底水中水面。根部作为植株生命活动最为活跃的部位,表现出最高的净化能力(平均去除率50%左右)。  相似文献   
5.
小拱棚种西瓜具有投资少、技术简单、上市早、收益高等优点,在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如果和育苗措施相配合,可以在当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资源保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顺,法制建设不完善,资金的筹措渠道少和投入严重不足和与社区发展不协调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拓宽自然保护区资金渠道,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