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5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亚慢性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大鼠经口、经皮肤亚慢性毒性试验,对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毒理学进行研究。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1.2g/kg(经口),1.2g/kg、0.135g/kg、0.015g/kg(经皮)和1.2g/kg(经皮追踪组),用药周期90d,追踪组增加28d观察。记录和检测大鼠的一般状况和体质量增长、脏器系数、血常规、凝血时间、肝肾功、部分血液生化和离子浓度及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各组(经皮、经口)大鼠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异常(P均>0.05),提示大鼠能耐受长期给予1.2g/kg(经皮、经口)的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  相似文献   
2.
实验选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Ф)为细胞模型,观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毒素在体外对免疫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毒素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检测注射毒素局部组织过氧化物的含量,应用维生素C(Vc)探讨其对毒鱼蛰伤有无治疗或阻断作用。结果表明,日本鬼鲉毒素可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MTT活性明显降低,腹腔巨噬细胞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明显降低;通过电镜观察到毒素损伤巨噬细胞结构,Vc治疗组有部分改善;毒素注射局部皮肤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GSH—Px、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Vc治疗组MDA含量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提高。结果提示,被日本鬼鲉蛰伤后局部组织容易感染和难愈合的原因可能与免疫细胞活力下降密切相关。抗氧化剂Vc可以减轻毒素的作用,毒鱼由科棘毒鱼蜇伤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工程技术,得到在室温下有较高酶活力的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为对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进行安全性评价,作者应用小鼠和大鼠急性毒性试验及最大耐受量(MTD)测定,观察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对小鼠1次口服后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和大鼠完整皮肤短期内接触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所产生的毒性反应。结果表明,小鼠1次口服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MTDM>20g/kg为实际无毒物,其中毒的靶器官是肝脏,未见大鼠经皮的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遗传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NIH纯系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探究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遗传毒性作用及对人类的潜在危害。观察并计数嗜多染红细胞(PCE)与正红细胞(NRBC)的比值、微核率;染色体的畸变类型和畸变率,检测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诱变作用。结果表明,皮下注射环磷酰胺的小鼠,P/N比值<1,微核率为22.97‰,染色体畸变率为18.32,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各组小鼠微核率均<4‰,染色体畸变率为0.19%-0.25%,与N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各组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5.
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皮肤变态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酶工程技术制得的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主要用于加酶的洗涤剂,在室温下有较高的酶活力。为确保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使用的安全性,并为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以豚鼠为受试动物,进行皮肤致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经致接触和激发接触,2,4-二硝基氯苯组(DNCB)皮肤最大平均反应值为3.3,致敏率为100%。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组皮肤最大平均反应值为0.05,致敏率为5%。提示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为弱致敏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