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以草莓丰香品种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和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fragariae)协同作用对草莓根系抗性生理指标、培养基质中病原菌数量、植株生长和枯萎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50 d后,对羟基苯甲酸和尖孢镰刀菌协同处理显著降低了根系SOD、POD、PPO和PAL活性。两者协同处理后根系质膜H~+-ATPase和液泡膜H~+-ATPase活性也均显著低于单独接菌处理,分别降低50.4%和60.1%。与对羟基苯甲酸或尖孢镰刀菌单独处理相比,协同处理草莓根数量、根干重、茎叶干重和单株叶面积等各项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对羟基苯甲酸两种浓度处理后,基质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6.7%和104.6%;病情指数分别高达40.0和27.7,分别提高了60.6%和36.5%。对羟基苯甲酸能加重草莓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菌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及用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用量微生物菌剂"麦地宝"对小麦生长指标、产量、土壤速效磷钾含量及纹枯病发生的影响,并根据该菌剂有效产投比,确定其最佳用量。结果表明,菌剂用量为300 kg/hm~2时小麦生长指标最佳;菌剂用量为300 kg/hm~2时解磷效果最佳,菌剂用量为450 kg/hm~2时解钾效果最佳,越冬期的速效磷含量、成熟期的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26.95、190.67 mg/kg;菌剂用量为150 kg/hm~2时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控效果最佳,成熟期防效高达80.7%;菌剂用量在150 kg/hm~2时有效投入产出比最高,产量为8 207.3 kg/hm~2,增产率最高,为22.0%。综上可知,菌剂用量150 kg/hm~2为小麦田间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1514可湿性粉剂(WP)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于2014-2015年在中国河北省文安县、献县、枣强县及辛集市4个实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B1514 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采用失重法测定了其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的影响,利用稀释平板法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菌剂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拔节期,B1514 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均显著高于B1514片剂,但明显低于戊唑醇湿拌种剂(WS);成熟期,辛集、献县和枣强试验点B1514 WP处理组平均防效为64.0%,与戊唑醇WS处理差异不显著,比B1514片剂处理组高7.2%,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文安试验点B1514 WP处理组防效为65.2%,与B1514片剂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戊唑醇WS处理组。在成熟期,B1514 WP对玉米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64.2%,较空白对照提高38.6%,但与B1514片剂和秸秆腐解剂处理差异不显著。此外,B1514 WP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92.8%),降低了真菌数量(48.4%),但对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采用B1514 WP拌种后,小麦株高和分蘖数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8%和12%;4个试验点小麦平均产量为7 545 kg/hm2,分别比B1514片剂、戊唑醇WS、秸秆腐解剂处理和空白对照提高6.8%、5.5%、9.3%和10.9%。研究表明,B1514 WP对小麦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效,并能加速秸秆腐解,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促进小麦生长并增产。  相似文献   
4.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 Rht-B1b 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 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 Rht-B1b Rht-D1b Rht8对株高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分布频率方面, Rht-B1b Rht-D1b Rht8在秋播冬小麦中的频率较高,其中携带 Rht-B1b Rht-D1b Rht8的小麦材料分别占比16.5%、47.9%和44.1%;聚合两个矮秆基因( Rht-D1b+Rht8 Rht-B1b+Rht8 Rht-B1b+ Rht-D1b)的小麦材料占比25.4%;聚合三个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小麦材料占比2.1%;(2)在分布特点方面,不同冬麦区存在一定偏好性: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均以 Rht-D1b Rht8 Rht-D1b+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 Rht-D1b 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Rht-D1bRht8为主;(3)在降秆效应方面,降秆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 Rht-B1b+Rht-D1b+Rht8)>( Rht-D1b+Rht8)> ( Rht-B1b+Rht8)> Rht-D1b> Rht-B1b> Rht8;(4)在产量结构特点方面, 携带 Rht-D1b Rht8的材料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携带 Rht-B1b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穗粒数,但矮秆基因本身与产量因子间无显著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