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4—1986年在淮北采用淮麦11号和郑州743品种,以亩产400—500公斤高产栽培施肥模式,研究了施氮量对产量和子粒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1)玉米、稻茬麦亩施氮17.5—20公斤和22.5公斤,产量构成三因素组合最佳,产量最高,分别达450—533公斤和401公斤。施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并求得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0—21公斤,最经济施氮量为17—18公斤。(2)本试验采用的推广品种和施肥模式,亩施氮量适当增加至17.5—22.5公斤,较不施氮处理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2—3%,亩蛋白质和湿面筋产量分别增加1.29—2.16倍和1.75—2.9倍,同时子粒产量可提高77—158%。  相似文献   
2.
1980~1987年在江苏省沭阳县叶庄村进行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为了探索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高光效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率,我们对不同产量类型麦田的叶面积动态、叶面积密度铅直分布、叶倾角、株间光照分布、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率与产量形成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1979—1981年对亩产千斤和500斤(对照)的小麦各个蘗位幼穗发育的进程及小花分化等,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千斤田与对照相比,幼穗发育进程有很大差异;(2)分蘖穗分化各个时期与主茎一样,可用植株外部形态进行诊断;(3)从幼穗发育角度看,提高分蘗成穗率的关键在于缩小分蘖与主茎穗发育各个时期的差距,尽早达到同步。同时各个发育时期与主茎应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叶龄差;(4)千斤栽培条件下可以缩小中位小花与下位小花的发育差距,有利于结实粒数的提高.作者还对分蘖利用和分蘖成穗的互补现象,无效分蘖的消亡过程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4–1986年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试验结果:亩产400–450公斤,植株每亩总吸氮量15公斤左右。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为:出苗至分蘖期5%左右,拔节期3%左右,孕穗期2.5%,灌浆期1.8%左右。小麦一生应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和拔节孕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前者约占总吸氮量23%,后者占33.6%。吸氮强度:每日每亩吸氮量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大,依次为返青至拔节和分蘖至越冬始期;氮的相对积累速率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最高,其次是拔节至孕穗期。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8–20公斤/亩;土壤供氮与植株吸氮比值:分蘖期最高为11–12∶1,拔节后为1.6–1.8∶1,孕穗期为1.2∶1。土壤供氮与生育进程之间呈4次方程,据此可求得各生育期土壤供氮指标和补差施氮量。  相似文献   
5.
千斤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1983年对春性宁麦3号和半冬性淮麦11号在亩产千斤和五百斤(对照)水平下,进行了籽粒发育和灌浆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1)籽粒鲜重、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增长与开花后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其最大值分别在花后29天、26天、25天和28天;籽粒干重的增长与开花后的天数为三次曲线关系,宁麦3号和淮麦11号千斤产量,籽粒干重的最大值分别在花后37天和36天;籽粒含水百分率的变化则与开花后的天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51)。千斤田小麦比对照的具有灌浆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千粒重高等特点。(2)小麦开花至成熟,节间、叶鞘、叶片等器官干物质的输出量,千斤田小麦的约占穗重36%,而对照的约占43%;抽穗后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多少与产量高低,在一定范围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203)。  相似文献   
6.
少、免耕小麦百公斤籽粒耗氮量较翻耕麦低,在同等产量水平下,植株总吸氮量较少。少耕、免耕小麦前期群体发展快,发根早、吸收氮、磷、钾量比翻耕麦多,这段时期在其一生中,吸肥总量的比例高;但中后期的吸肥量下降。稻茬少耕、免耕后,0-40cm土层的供氮量一直低于翻耕地;但其0-10cm的表土层供氮能力在拔节前相对较高,拔节后下降。因此,少耕、免耕麦应在施足基肥基础上,早施苗肥促早发,重施拔节肥防早衰。  相似文献   
7.
1980—1981年在江苏沭阳县城郊公社叶庄大队进行小麦高产、低成本栽培试验,种植的100.14亩淮麦11号小麦平均亩产1090.5斤。高产田小麦每百斤的生产成本为4.4元,一般大田小麦每百斤为5.7元,高产田比一般田降低30.7%。 淮北地区半冬性多穗型品种千斤小麦的合理群体动态模式:基本苗10—12万,最高茎蘖数90—110万,每亩穗数45—50万,每穗30粒以上,千粒重38—40克。叶面积指数控制指标,越冬始期1.5—2,拔节期4左右,最大叶面积指数7左右,乳熟期3.5—4。干物质积累量,越冬期150—200公斤,拔节期400公斤左右,孕穗期750—900公斤,灌浆成熟期1300—1400公斤,经济系数0.4左右。 达到上述高产模式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1)适期早播,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促苗早发;(2)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保证苗全、苗匀;(3)看苗诊断,合理用肥,施足基肥,看苗补施分蘖肥,拔节孕穗期看苗追施穗肥,保花增粒;(4)建立田间灌排工程,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生长情况,合理用水,满足小麦对水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1980~1983年在沭阳县叶庄大队进行小麦百亩连片高产栽培试验,共种植半冬性多穗型小麦淮麦11号316.5亩,平均亩产1003.1斤.为探索该品种千斤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提供高产栽培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叶面积动态与光合效率,干物质的积累与产量形成,以及抽穗后物质的运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科委、省科委关于农业科研要抓好开发研究的精神,我院于去年秋播开始,与淮阴地区沭阳县城郊公社叶庄大队协作,进行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实验试点。在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副教授钱维朴主持下,首先从小麦百亩连片高产试验研究入手。希望通过百亩中间试验和示范,将他们近年来掌握的小麦亩产千斤栽培的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在100.14亩夏玉米茬口上种植的淮麦11号新品种,经省、地、县、社、队联合验收小组测产,实打验收结果:(1)百亩平均穗粒结构为:每亩44.82万穗,每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