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克隆甘蔗烟酰胺转氨酶(Nicotianamine Aminotransferase,NAAT)基因,分析其基本生物学信息及在缺Fe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为进一步探讨SoNAAT1基因在甘蔗麦根酸类Fe载体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前期获得的EST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RACE-PCR获得甘蔗SoNAAT1基因c DNA全长,应用在线软件程序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基因在不同缺Fe胁迫时长下的表达情况。【结果】甘蔗SoNAAT1基因全长1593 bp,编码区长度1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44.2 kD,等电点为5.64,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蛋白结构以α-螺旋为主。SoNAAT1与玉米、水稻、高粱的NAAT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其与高粱Sb NAAT3优先聚在一起。qRT-PCR分析结果表明,SoNAAT1的表达随着缺Fe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缺Fe胁迫引起甘蔗根系内源ABA含量和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并与SoNAAT1表达密切相关。【结论】甘蔗SoNAAT1基因编码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表达量随着缺Fe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推测该基因参与了甘蔗麦根酸类Fe载体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离体针刺接种法初步探讨了广西杧果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和C.fructicola在不同品种杧果上的危害症状及致病力,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这2种病菌代表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C.asianum和C.fructicola侵染同一品种杧果的症状仅有细微的差别;每种病菌对不同品种杧果的致病力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C.asianum对‘桂七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台农一号杧’的致病力最弱,C.fructicola对‘金煌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四季蜜杧’的致病力最弱。咪鲜胺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395~0.1322μg/mL、0.0571~0.1574μg/mL,吡唑醚菌酯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109~0.5616μg/mL、0.1511~0.4474μg/mL,其中C.asianum对吡唑醚菌酯的最大EC 50是最小EC 50的51.5倍,存在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为杧果炭疽病的正确诊断、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红树植物内生真菌中筛选能促进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生长的内生真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为下一步开展铁皮石斛乃至其他特色作物专用菌剂(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部湾红树植物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平皿和盆栽试验筛选对铁皮石斛具有优良促生作用的菌株,并综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序列和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对表现突出的促生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32株内生真菌中筛选获得对铁皮石斛具有良好促生效果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1株,该菌株分离自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茎,编号HS40;通过再分离及显微观察,发现菌株HS40可定殖于铁皮石斛根部并产生DSE的典型特征——微菌核和菌丝.盆栽铁皮石斛苗接种菌株HS406个月后,其株高、分蘖数、总鲜重、总干重和茎干多糖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1.7%、375.0%、94.7%、57.6%和15.8%,其中,株高、总鲜重、总干重和茎干多糖含量与对照相比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分蘖数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综合形态观察和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HS40鉴定为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的Zasmidium citri-griseum.[结论]菌株HS40可显著促进铁皮石斛的生长并提高其茎干多糖含量,有望用于开发铁皮石斛专用菌剂(肥).  相似文献   
4.
一株抗香蕉枯萎病DSE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抗病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平皿和盆栽共生对抗法,筛选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防治作用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L-14,2种方法的防效分别达到72.4%和56.5%,接种该菌株可显著提高香蕉幼苗的鲜重。形态观察和28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裂壳菌(Schizothecium sp.)。使用该菌株浸根处理接种香蕉苗后,植株系列抗氧化保护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菌株L-14与香蕉枯萎病菌混合接种处理样品的PPO和SOD活性显著高于单独接种处理,表明接种该生防菌能增强香蕉的抗氧化防护系统,提高其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东方圆盘菌Orbilia orientalis及其无性型的鉴定.【方法】从枯树枝上采集标本;通过子囊孢子弹射法分离到其无性型.【结果和结论】该标本被鉴定为Orbilia orientalis;无性型被鉴定为Drechslerella cf.brochopaga;建立了有性型Orbilia orientalis和无性型Drechslerella cf.brochopaga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是一类与植物互惠共生的内生真菌,研究DSE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为探索其在甘蔗生产节肥减耗和保护蔗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DSE与甘蔗组培苗的室内共生试验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采用5×105 cfu/mL菌液淋根的方法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进行复筛,再选用潜力菌株在田间测试其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对甘蔗具有明显促生效果的DSE菌株。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所有DSE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株高、总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范围分别在11.4%~30.9%、7.5%~65.3%、5.3%~58.0%和6.0%~64.7%;9个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地下部干重比对照增加了0.7%~103.6%不等;在田间试验中,8个菌株(组合)中有7个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总鲜重比对照提高了2.0%~50.1%,其中的3个菌株处理使甘蔗的株高提高了6.9%~10.0%。表明DSE真菌对提高甘蔗的生产能力和保护蔗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多基因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重新确定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并统计分析各种类病菌的分布,了解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种类和优势群体,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杧果炭疽菌及其病害的诊断、防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南宁市、钦州市等杧果产地采集杧果不同部位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所得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证明为杧果炭疽病菌。对病菌的ITS和ACT、GPDH、TUB2、CAL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各基因序列按ITS、GPDH、ACT、TUB2、CAL的顺序相连接形成复合序列,采用MEGA 6.06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统计各种类病菌的总分离率及其在不同地区、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离率。【结果】获得50株杧果炭疽病菌菌株,分别属于3个种:Colletotrichum 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其中36株为C.asianum、12株为C.fructicola、2株为C.siamense。C.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的总分离率分别为72%、24%、4%;C.asianum在所有检测地区、植株部位均能分离到,且分离率均最高,超过57.1%;C.fructicola能从所有检测地区、枝条以外的植株部位分离到,其中花梗上的分离率最高,为42.9%;C.siamense仅从百色市的果实上分离到,分离率为13.3%。【结论】广西杧果炭疽病菌主要有C.asianum、C.fructicola和C.siamense 3个种,均属于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其中C.asianum为优势种,C.fructicola是我国杧果炭疽病菌的新记录种;病菌的种类与地理来源、侵染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小白菜对食用菌菌丝的化感效应,以小白菜为供体,平菇、香菇、茶树菇、卵孢小奥德蘑(商品名为黑皮鸡(枞))为受体.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小白菜的茎叶水提物、根系分泌物、幼苗挥发物对供试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白菜幼苗挥发物质对供试的四种食用菌菌丝无化感作用;小白菜根系分泌物对香菇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对茶树菇、黑...  相似文献   
9.
从不同植物的茎和叶中分离获得204株真菌,通过对白菜的致病性测定筛选获得1株能显著促进白菜生长的内生真菌菌株24L-4。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进行ITS-r DNA和18S-r 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确定为Devriesia lagerstroem。该菌株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的株高、叶宽、茎径和干质量分别较未接种对照处理增加33.3%、65.7%、27.3%和45.1%,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同时,盆栽试验表明:D.lagerstroem铁皮石斛盆栽苗的茎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较无接种对照增加104.0%、83.9%和114.7%,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显微镜观察发现:D.lagerstroem可定殖于铁皮石斛根部的外皮层和皮层。研究结果表明,D.lagerstroem对铁皮石斛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可用于铁皮石斛菌肥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广西香蕉主产区的香蕉根系样本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开展其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分析,对了解广西香蕉与其根部内生真菌间的关系以及探索其内生真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168个香蕉根段中共分离获得352株内生真菌,分别归属于5纲17目34科43属62个分类单元,不同分类单元的代表菌株中,有41株菌株能够产生分生孢子(66.13%)。其中,优势纲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相对频率(RF)分别为66.19%和20.45%;优势目为肉座菌目(Hypocre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相对频率分别为55.4%、17.61%和9.66%;优势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未鉴定属3、帚枝霉属(Sarocladium)、未鉴定属2、弯孢属(Curvularia)和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相对频率分别为32.39%、15.06%、13.35%、5.11%、3.98%、3.41%、3.13%和2.84%,后5个属的相对频率未超过10%,其优势不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系数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坛洛镇TL2样地和锣圩镇LX样地的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较丰富,群落分布较均匀。相似度系数分析显示,钦州地区大成镇2个样地(DC1、DC2)间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群组成相似度最高(Cs=0.67)。不同采样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给香蕉提供了不同的生境,是影响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