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用水稻纹枯病菌3株菌株为材料,采取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试管斜面培养的方式进行菌丝继代培养,以离体接种法分析这些病菌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经过60次的继代培养,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和致病力2个性状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异,但菌株间的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初步发现,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情况与致病力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鸡骨草种植基地,发现一种发生严重的叶枯病,植株自下部叶片开始枯黄,然后向上蔓延,严重时整株枯死。经田间调查、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明确该病害由丝核菌属(Rhizoctonia)引起。该病害在田间的发病率为69%~88%,病情指数为17.4~34.6。  相似文献   
3.
用水稻胚根生长抑制法测定了10个稻纹枯病菌菌株在寄主体外产生毒素的能力,发现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各不相同,且产毒量差异极显著。用水稻离体叶接种法测定了这10个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各不相同,且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发现,菌株的体外产毒能力与致病力高度正相关(R =0.915 2)。这些结果表明:稻纹枯病菌毒素的分泌可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在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各种缺陷,提高实验效果;还可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系统-实验教学自导系统,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开放实验,增进实验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文章还分析了我校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在秧苗移栽后3d,每公顷用80%稻思达水分散性粒剂90g有效成分,或80%稻思达水分散性粒剂60g有效成分+10%吡嘧黄隆可湿性粉剂19.5g有效成分,对水稻移栽田中的稗草、千金子、碎米莎草和鸭舌草等杂草的防效可达90%以上,对水稻生长安全,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11%以上。  相似文献   
6.
糖对稻曲病菌薄壁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琼脂平板为萌发基质,测定了10种糖化合物(木糖、果糖、山梨糖、核糖、甘露糖、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乳糖和蔗糖)对稻曲病菌薄壁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浓度为1%时,除蔗糖外,其余9种糖对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木糖、果糖、山梨糖和核糖的抑制作用强烈;孢子经木糖或果糖处理6h后,并未丧失活力;多种糖混合仍表现为抑制孢子萌发。当各种糖与起刺激作用的马铃薯煮汁分别混合时,表现出明显相反的两种效应,一是马铃薯汁的刺激作用可掩盖甘露糖、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乳糖和蔗糖的抑制作用;二是木糖、果糖、山梨糖和核糖的抑制作用可掩盖马铃薯汁的刺激作用。表明外源糖化合物及某些生命活性物质可影响薄壁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