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霉病是世界大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籽粒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本文主要对大麦赤霉病的致病种,大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  相似文献   
3.
有机态微量元素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态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但含量和利用率都较低,通过微生物富集作用,则可明显提高其含量和利用率.本文主要综述了微量元素锌、硒、铬、铁的生物学作用和利用价值及通过微生物富集作用对有机态微量元素锌、硒、铬、铁等的制备.  相似文献   
4.
小麦安全生产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嘉兴市是浙江省小麦主产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浙江省的48%,提高嘉兴市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浙江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2006—2020年嘉兴市小麦生产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分析了现阶段嘉兴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嘉兴市小麦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提升嘉兴市小麦生产发展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供给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来源的大麦品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和DON毒素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赤霉病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皮大麦的赤霉病抗性也明显好于裸大麦,大麦的抽穗期和株高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不大;地方品种较抗DON毒素积累;赤霉病表型抗性与DON积累抗性既有相关性,又存在显著差异;浙皮2号和余姚红大麦是较好地结合了两类抗性基因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以病小穗率与病穗率作为抗性评价指标的精确度,利用单花滴注、孢子液喷雾分别结合土表病麦粒接种的方法,评价了2个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31个株系对赤霉病的抗侵染与抗扩展性。单花滴注接种后调查了第7、14和21天的病情性状,接种后第7天所有株系均感病,病小穗率最低的为1.59%,第21天最高病小穗率为58.91%;孢子液喷雾接种后第21天材料全部感病,其中6棱株系的感病程度高于2棱株系。以病小穗率和病穗率划分赤霉病抗性的分布情况,发现病小穗率更能有效区分株系的赤霉病抗性。相关分析显示,病小穗率、病穗率、禾谷镰刀菌烯醇含量与粒色和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抽穗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浙江省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择11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以扬麦20为对照,分别种植在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3个生态环境(嘉兴秀洲、绍兴上虞和丽水缙云),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品种(系)及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生态环境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最大(80.54%)。由北向南,秀洲的小麦平均产量最高,上虞次之,缙云最低,不同生态环境间差异均极显著。缙云的小麦产量与有效穗呈显著的正相关,秀洲和上虞的小麦产量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12个小麦品种(系)中,缙云、上虞和秀洲分别有8、6和1个品种(系)品质完全符合弱筋小麦标准,秀洲有4个品种(系)的品质达到中筋水平。从高产优质角度看,浙南和浙中地区适宜弱筋小麦生产,浙北适宜中筋小麦生产;浙南可选择分蘖强、有效穗多的品种种植,而浙中和浙北可选择种植千粒重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给耐迟播高产大麦育种提供基础材料,以505份大麦种质资源(农家品种131份,国内育成品种(系)271份,国外引进品种103份)为材料,通过对不同迟播日期下大麦资源分蘖特性的鉴定、迟播资源的亚群体划分及其入选的迟播高分蘖资源有效分蘖的鉴定等工作来筛选耐迟播大麦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麦资源的分蘖数显著降低,但大麦资源分蘖的基因型差异很大。16个分子标记共检测到78个多态位点,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505份迟播资源被划分为8个亚群,各亚群中根据分蘖数选取耐迟播高分蘖资源,共选出55份资源,其中农家品种12份,育成品种(系)35份,国外品种8份。入选的55份高分蘖资源的有效分蘖数也有显著差异,有22份资源的有效分蘖数在两个播期下均显著高于对照,这些高分蘖资源的鉴定为改良大麦品种耐迟播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核心种质有效地提高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试验从1 142份大麦选育品种(系)中筛选出118份种质构建了核心种质库,占总体资源的10.33%。利用χ2测验检测了核心种质与全部种质农艺性状分布频率的一致性,除了芒形、穗和芒色以及粒色有极显著性差异,其他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两者数量性状的平均值进行了t测验,方差进行了F测验,两者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数量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构建的大麦选育品种(系)核心种质可以作为全部种质的代表样本。两者变异系数以及Shannon-weaver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核心种质的个体间具有更大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禾谷类作物,其产量性状为数量性状,许多与产量相关的QTL被定位。利用一致性图谱对大麦不同定位群体产量QTL进行整合,发现一些产量QTL聚集在半矮杆、光周期、春化作用和抗白粉病mlo基因区域,这些区域称为产量热点QTL区域。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基因对大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一因多效性。半矮杆基因对大麦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光周期和春化作用是决定花期的重要因子。产量是贯穿大麦整个生长和发育进程的最终产物,因而这些重要基因对大麦产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