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7篇
植物保护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氟化物是一种累积性大气污染物,而植物尤其是叶片是其主要的累积场所,其中桑树是对其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之一。然而蚕恰恰又是对氟非常敏感的生物之一。以上事实早已被众多的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所证实。有关同一桑树的不同叶位,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对大气氟化物的吸收、累积差异以及桑叶含氟量对蚕茧产量的影响等方面,有关单位已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实的的资料。但是,不同桑品种对大气氟化物吸收累积量的差异方面,至今未见报道。而开  相似文献   
2.
桑疫病(黑枯型)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蚕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近年来在浙江省嘉兴地区广为流行,为了进一步掌握该病流行的规律和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0年至1982年在发病严重的钱塘江边、太湖边及绍兴、海盐等蚕种场对该病的流行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近年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主要发生在兰溪市梅江区一带。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外部病斑多数长2~3cm,内部病斑一般比外部病斑长1~2cm,病部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黑色斑,斑块渐渐扩展为周斑,并紧缩成颈状,病部纤维组织坏死,韧力较差,脆性大,遇风吹或振动枝条基部病斑处折断倒挂。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及田间接种,有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  相似文献   
4.
多菌灵等药物防治桑褐斑病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褐斑病是桑叶的主要病害之一,1973年、1975年、1977年春期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江、浙两省普遍发病,浙江省的一些县,大面积栽种易感病的白条桑和嵊县青等桑品种,发病更甚。1975年,据德清县的调查,全县8万多亩桑园有一半面积发病,其中2万多亩发病严重,发病严重的大队春叶损失达30%,叶质下降,影响养蚕生产。对本病的药剂防治,由于波尔多液的残毒期长,而赛力散混合液系汞制剂又停止生产;为了探索有效的防治药剂和时期,我们于1973~1978年作了本试验,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桑假单胞杆菌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Pseudomonas mori引起的桑细菌性疫病(旧称桑细菌性黑枯病)是我国蚕区桑的主要病害之一。前人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1、2]。  相似文献   
6.
桑品种对桑疫病(黑枯型)抗病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疫病(黑枯型)是由桑假单孢杆菌(Ps movi)侵染桑树嫩叶嫩梢的病害,国内外曾对本病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少理想的防治方法。浙江省加兴地区1980年大量发生桑疫病,近年流行成灾,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因此尽快地控制本病为害已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大田调查中发现在环境条件和肥培水平相同的同一块桑园中,由于桑品种不同,其被害程度有明显差异,说明桑品种不同,对桑疫病的抗性是有强弱的。我们自1980年夏季开始对36个桑品种,采用人工接种和栽植在重病区田间自然感病两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为选育抗病性桑品种提供参考。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蚕桑生产上,桑树每年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不少于蚕体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且桑病叶子又会促使发生蚕病或蚕的营养不良.如我们了解桑病发生的机制和防治原则,就可因地制宜地及时做好防治工作,极大程度地减轻病害的发生.今特约省农科院栽桑研究室桑病公害组同志开辟本讲座.  相似文献   
8.
<正> 我省近几年来,桑树受寄生线虫为害发病面积有所增加。据1980年全省抽样调查21,346.6亩桑园,发病面积8,585.42亩,占40.22%。广泛分布于全省12个县,主要分布于钱塘江以南地区,特别是溪滩砂性土壤、速生密植矮化桑园发病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桑细菌性疫病菌与若干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研究了桑细菌性疫病菌(Ps.mori)的一些生理性状,初步分析了本菌与若干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到黑枯型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35℃,最适温度28~30℃,干热致死温度90℃,湿热致死温度48℃;生长pH范围为5.0~9.0,而以pH6.3~8.0最适;紫外线灯照射菌液25分钟或日光照射90分钟即死亡;病原菌干燥保存30天死亡,水中生存时间随温度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120~150天,在低温灭菌土壤中存活时间达半年。缩叶型菌的最适生长温度25~28℃,干热致死温度120℃,紫外线灯照射菌液60分钟,日光照射150分钟则病原菌死亡,其余性状与黑枯型菌相似。前述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鉴别各类病型和研究病原菌发生生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于桑树细菌性黑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初步调查,苏、浙两省为害桑树枝、叶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有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细菌性缩叶病两种病型。本文对桑细菌性黑枯病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用抗血清结合噬菌体作为鉴定该菌种的快速简易的实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