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杀菌性化合物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杀菌性化合物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马忠华周明国叶钟音(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稻瘟病是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oryzae)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为了控制该病人们采用了多种防治方法,其中药剂防治已成为控制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近...  相似文献   
2.
紫外光诱导灰葡萄孢产生抗多菌灵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测得多菌灵对Botrytis cinerea野生菌株B_2的最低抑制生长浓度(MIC)值为0.5ppm。然而,经紫外光照射定向诱导,从B_2获得了突变频率为I/0.9—4.5×10~4的抗多菌灵突变菌株。这种抗性菌株在含多菌灵1000ppm的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很少受到抑制,在多菌灵2000ppm情况下仍能生长,难以测定MIC值。诱变抗性菌株(B-UV1)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培养8个月,抗性程度仍未下降,但生长速率降低。 B-UV1菌株对苯来持、托布津杀菌剂表现高度的交互抗性,但对克菌丹等4种测试药剂的敏感性,与野生菌株相似。接种草莓时,B-UV1菌株引起的发病率为野生菌株的77.8%,而且病情较轻。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及相关杀菌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开发使用,是内吸杀菌剂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其中包括1968年开发的苯菌灵和1973年开发利用的多菌灵。1971年开发的托布津类杀菌剂,虽化学结构不含有苯并咪唑环,但它们在代谢过程中经过环化后,与苯菌灵和多菌灵有相同的作用机理,所以这类化合物是与苯并咪唑类  相似文献   
4.
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耐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钟音  周明国 《植物保护学报》1985,12(3):188-188,206
多菌灵(MBC)是目前江淮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有效药剂,从1972年江苏农科院植保所在江苏太仓等县试验示范起,至今已有12年用药历史,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是否已产生抗药性是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本试验即测定江苏、安徽、上海等不同用药年限地区小麦赤霉病菌株对多菌灵的耐药反应。试验用菌株分别采自19个不同地区,根据用药情况分为3种类型:1.频繁用药地  相似文献   
5.
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抗药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检测江苏芦笋主产区丰县和赣榆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已发生严重抗药性。丰县和赣榆田间抗性菌株比例为68.2%和88.9%,存在低抗(5<EC50≤20μg/mL)、中抗(20<EC50≤100μg/mL)和高抗(EC50>100μg/mL)突变体。抗药菌株在不含药的培养基中经单孢分离连续培养8代,抗性仍保持稳定。高抗菌株对噻菌灵、苯菌灵、多菌灵表现正交互抗性,对乙霉威表现敏感;低抗、中抗菌株对乙霉威不敏感。抗药菌株的产孢力、菌丝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近。  相似文献   
6.
核盘菌对菌核净的抗药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经药剂筛选获得对菌核净不同表型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抗药性突变体。与敏感亲本菌株相比, 抗药突变体MN 61 (MR ) 和MN 91 (HR) 在含1% 和8% 葡萄糖的PDA 上生长受到抑制,MN 113 (LR) 只对1% 葡萄糖敏感。通过测定抗药突变体MN 61 和野生敏感菌株PN 061 的电导率, 发现抗药突变体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渗出更多的电解质。抗药突变体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比敏感亲本菌株高出1 倍以上, 当用不同浓度菌核净处理或饥饿处理时, 抗药突变体和敏感亲本菌株PAL 活性均上升, 但抗药突变体的酶活始终高于敏感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7.
速克灵抗性灰霉病菌菌株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结果表明,灰霉菌对二甲酰亚胺类与苯并咪唑类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与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之间也不存在交互抗药性。杀菌剂福美双、克菌丹、百菌清对二甲酰亚胺类抗性菌抑菌效果较好。高抗二甲酰亚胺类药剂的某些菌株产孢能力大于敏感菌株。抗性菌单孢分离后代仍保留抗性。大棚草莓连续9次喷撒速克灵,每次间隔10—14天,未发现速克灵抗性菌株的产生。盆栽草莓试验表明,无药条件下,抗性菌株的致病力明显低于敏感菌;正常用药条件下,速克灵对抗性菌株的防治效果明显低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6~1998年测定江苏、湖北、浙江、安徽、陕西、黑龙江部分地区油菜该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在被测的1 890份样本中已有746株产生抗药性,抗药性菌株检出率达39.5%,表明油菜菌核病菌已在江苏、湖北、安徽省部分地区内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其中1997年江苏通州某些田块的抗性比例达100%。离体和活体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菌株均为高抗菌株,其EC50〉100μg/ml、MIC〉1 000μg  相似文献   
9.
10.
三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表明,感染白叶枯病的病叶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健叶,病叶与健叶之比分别为1.32,1.29和1.88。五个水稻品种成株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亦病叶高于健叶,以感病品种金刚30为最高。同一病叶上近病斑的叶片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远离病斑的叶片组织。 用凝胶圆盘电泳法测定水稻苗期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结果表明,感病品种酶带少于抗病品种。但是无论抗、感品种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病叶的酶带与健叶一致,成株期测定的结果与苗期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