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42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38篇
  30篇
综合类   303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88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27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共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脲酶抑制剂采用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采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分析NBPT与DMPP对水稻两个主要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各指标对产量的影响,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在稻田的增效机理。【结果】1)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均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地上部氮素回收率,两个处理分别增产6.56%与8.24%,氮素回收率提高幅度为19.4%与23.7%。2)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孕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而对此时期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所有处理对两个时期的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NBPT对于抑制脲酶活性以及提高铵态氮含量的作用主要在孕穗期之前,而单施DMPP没有显著效应。3)从各项土壤指标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且孕穗期的影响大于分蘖期,其余指标则对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显著提高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以及地上部氮素回收率,证明了生产上氮肥后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常发现自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知道如何处理那些不想养的鱼,然而.对于六间来说.我绝不会碰到这个问题.这种气质非凡的鱼深深地吸引着我。因为我从没去过坦干伊克湖.也不是一个鱼类学家。所以,我的讨论只是从一个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以及借鉴了其他人经验的水族爱好者的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用外翻肠囊法研究高钙对肉仔鸡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吸收不同形态锰的影响,以比较有机锰和无机锰在高钙条件下吸收特点的差异。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培养液中添加的4种锰源分别为:硫酸锰、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锰(Mn-MetE)、中等络合强度的氨基酸锰(Mn-AAA)和强络合强度的氨基酸锰(Mn-AAB)。为了扣除内源的影响,设置1个零添加锰水平处理。将40只3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到以上5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每只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分别作为相应肠段外翻肠囊的一个重复。结果表明:1)体外培养回肠肠囊对锰的吸收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1);2)回肠肠囊对强络合强度的Mn-AAB中锰的吸收率显著高于硫酸锰或中等络合强度的Mn-AAA(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高钙条件下,络合形态的有机锰在体外培养的肉仔鸡肠囊中的吸收率显著高于无机形态的锰;强络合强度有机锰源中的锰能更强地抵抗小肠内的解离,比弱或中等络合强度的有机锰源更有利于锰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2020年5月4日在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0°47′—120°53′E,32°59′—33°03′N)记录到3只彩鹮。栖息地为一处浅滩水塘,3只彩鹮于水中觅食。以往曾宣布彩鹮在国内绝迹,本次记录填补了彩鹮在本地区的分布空白,证实了彩鹮在江苏省仍有分布。这一纪录或许说明本地区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7.
蚜虫中具有多种共生菌,使用常规PCR对它们进行检测,耗时耗力,而多重PCR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多种细菌的检测。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 pipientis、杀雄菌属共生菌Arsenophonus和蚜虫U型共生菌Regiella insecticola是蚜虫中常见的3种共生菌。本研究针对沃尔巴克氏菌、杀雄菌属共生菌和蚜虫U型共生菌,分别选择以wsp基因、yaeT基因和gltA基因作为靶标,进行了多重PCR引物的设计和扩增体系的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在检测3种蚜虫常见共生菌时,具有较高的扩增特异性、准确性和直观性及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共生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4拷贝/μL,远低于共生菌在蚜虫1龄若虫总DNA中的浓度(108拷贝/μL),可以完全满足蚜虫共生菌检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β-甘露聚糖酶是种子萌发过程中降解胚乳细胞壁的关键酶,明确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可为揭示杂草种子的休眠萌发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以外来杂草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种子为材料,建立了种子中β-甘露聚糖酶活性的检测方法—凝胶扩散法。利用凝胶扩散法对不同贮存时间及贮存条件下刺萼龙葵种子中β-甘露聚糖酶的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贮存3年以上的种子中该酶的活性为0.03 nmol/(min·mg),显著低于贮存3年以下的种子中的酶活性0.15 nmol/(min·mg),而湿润冷藏的种子中β-甘露聚糖酶的活性为0.12 nmol/(min·mg),显著高于干燥冷藏的种子的酶活性0.02 nmol/(min·mg)。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凝胶扩散法综合了传统方法的优势,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种子样品,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刘彬 《农电管理》2014,(6):40-41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电力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电力系统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目前电力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创新电力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