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贵州安顺不同土壤调理粉剂处理下“瀑布毛峰”茶园土壤为供试样品,通过样品测试与理化分析,对CK处理(0 kg/hm2)、A处理(600 kg/hm2)、B处理(750 kg/hm2)和C处理(900 kg/hm2)下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水平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调理粉剂处理下,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Cr、Hg、Pb、Cu、Zn、Ni、As和Cd的变异程度各异,且土壤中这8种重金属含量也各不相同,其中pH、Cr、Pb和Ni含量在C处理中最高,As、Hg和Cd含量在A处理中最高,Cu和Zn含量在B处理中最高;对各重金属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Ni与Pb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表明两者之间的同源性极高,其余元素之间相关性特征不明显;由综合污染指数(P)得出A处理为轻度污染,CK处理、B处理和C处理均为中度污染,不同处理土壤中Cr均在国家Ⅱ级标准(GB15618—2008)规定范围内,样点达标率为100%,在所选定的污染评价因子中,Cu的贡献率最高,为土壤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Cd和Ni;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中Hg属于强生态风险,其余7种重金属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96.79,总体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Hg对RI的贡献率最大,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元素。  相似文献   
2.
贵州油菜各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4个生育时期(苗期、抽薹期、花期和收获期)耕作层表层(0~20cm)根区土壤以及油菜植株为试材,测定各生育时期土壤及油菜各器官重金属(Cr、Cd、Pb、Cu、Zn)含量,研究了油菜各生育时期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转运情况,以期分析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油菜各生育时期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各异。总体而言,对Zn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是Cd,对Cr富集能力最弱;油菜对Zn、Cd和Cu的富集能力均呈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趋势,花期富集能力最强;各生育时期叶、根和茎是Zn和Cd主要富集器官,除了茎,其它器官对Cu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Pb在苗期和抽薹期主要富集在油菜根系,花期和收获期被转运至花和籽;花期Cr被富集在茎和花,其它生育时期Cr主要被富集在根系;对比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发现除Pb以外,油菜籽中其它重金属均未超标,有关籽粒中重金属的安全性尚需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红阳”猕猴桃为试材,开展“3414”田间肥效试验,探讨不同N、P、K配比条件下,“红阳”猕猴桃外观和品质特征,以期得到适合推广的施肥配方。结果表明:适宜配比的N、K能有效提高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含量;并能提高单果重,增大纵径、横径,提高商品果率。在14个施肥处理中,施肥效益最好的为处理5和处理10,处理5(N2P1K2)单果重最大(平均单果重为106.60g),商品果率较高(96.67%);处理10(N2P2K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15.53%),糖酸比最高(15.22),维生素C最高(172.08mg/100g),硬度最大(12.15kg/cm3),且单果重为106.28g,商品果率96.67%。施肥宜推荐处理10(N2P2K3),该氮磷钾组合单果重最大,商品果率和优果率最大,品质最好,贮藏性最好,可保证的货架期最长。  相似文献   
4.
贵州草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草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来源,将沉积物重金属与贵州表生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进行比较,阐述重金属沉积特征,以生物效应浓度为参考,评价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两种模型解析重金属污染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只有Cu、Cr平均含量未超过背景值,Cd、Zn、Hg、As、Pb相对背景值的超标率分别为100%、95.23%、92.86%、83.33%、66.67%,Cu、Cr的含量大多低于效应浓度低值(ERL),部分样本的Cd、Hg、Zn含量大于效应浓度中值(ERM)限值范围;两种模型均识别出4种污染源,分别为地表径流源占13.31%,人为活动源占45.13%,地质背景源占38.32%,大气沉降源占3.24%。研究表明,两种模型解析的污染源均可得到很好的表达,说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明确,在制定污染防治措施时应重视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根据中医组方理论形成太子参抗病毒1号及3号中药复方复配剂,其余根据文献记载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组合叠加形成太子参抗病毒相应药用植物复配剂。选用连作2年太子参种植地块,通过完全区组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对太子参病毒病防效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病毒1号中药复配剂(以下简称抗病毒1号复配剂)处理的太子参病毒病发生率比对照降低63.37%(P<0.01),病指比对照降低90.61%,防效最高(90.63%,P<0.01),其余4个配方对病毒病防效均超过80%。对病指在5级以上的太子参植株,施用抗病毒1号复配剂1次后可防止病毒病继续扩散,3次后感染病毒病太子参叶片可恢复正常,5次后叶片病斑和感病症状完全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抗病毒1号及3号复配剂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7%及159%(P<0.01),其余处理产量分别提高68%、69%、68%(P<0.01)。抗病毒1号和3号复配剂对太子参总多糖及环肽B含量均有较好提升作用,提高总多糖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是抗病毒1号复配剂(提高14%);提高环肽B效果最好的处理是抗病毒3号(提高11%)。综合来看,抗病毒1号复配剂在防控已经发生的病毒病及提升产质量具有显著效果,选取抗病毒1号复配剂进入下一轮试验。根据中医理论与技术方法形成的配方综合表现好于单纯将具有抗病毒活性中药材叠加,尤其利于提高药材品质。本研究为太子参有效防治及治疗病毒病提供了有机级别多效合一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贵州不同生境下种植钩藤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贵州不同生态环境下种植钩藤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种植钩藤的土壤pH在4.85 ~ 5.38之间,呈强酸性;钩藤土壤氮磷钾含量为:林地>耕地>荒地;土壤脲酶活性:林地>耕地≈荒地;土壤磷酸酶活性:荒地≈林地≥耕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耕地≈林地≈荒地.种植钩藤的土壤pH值与速效磷、有机质与全氮、全氮与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土壤pH值与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脲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为掌握贵州三种钩藤种植模式下土壤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于2016年4月选择位于贵州省中部开阳县南江乡屯上组的林地和邻近的4个不同开垦年限的农田样地(开垦年限为3、8、35、55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吸湿水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开垦年限为8年时达到最低值;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开垦年限为8年时达到最高值;pH值呈升高趋势;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开垦年限为8年时达到最低值。不同开垦年限土壤中粗粉沙(0.01~0.05 mm)的含量都是最高的,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中粗沙及中沙(0.25~2 mm)、细沙(0.05~0.25 mm)和细粉沙(0.001~0.005 mm)的含量在增加,而粗粉沙(0.01~0.05 mm)、中粉沙(0.005~0.01 mm)和黏粒(0.001 mm)的含量在降低。碳酸盐岩地区农田土壤理化性质随开垦年限变化受耕作施肥和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开垦之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医组方理论及文献记载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简单叠加两种方式,形成不同太子参抗病毒病系列配方。选用连作2年太子参种植地块,通过完全区组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对太子参病毒病防效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病毒1号处理的太子参病毒病发生率比对照降低63.37%(P < 0.01),病指比对照降低10.64倍,防效最高(90.63%,P < 0.01),其余4个配方对病毒病防效均超过80%。对病指在5级以上的太子参植株,施用1号抗病毒剂1次后可防止病毒病继续扩散。使用3次后感染病毒病太子参叶片可恢复正常,5次后叶片病斑和感病症状完全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抗病毒1号及3号对产量提升作用显著,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7倍及1.59倍(P <0.01),其余处理对产量分别提高、68%、69%、68%(P <0.01);抗病毒1号和3号对太子参总多糖及环肽B含量均有较好升作用,提高总多糖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是抗病毒1号(提高14%);提高环肽B效果最好的处理是抗病毒3号(提高11%)。综合来看,抗病毒1号在防控已经发生的病毒病及提升产质量具有显著效果,选取抗病毒1号进入下一轮试验。根据中医理论与技术方法形成的配方综合表现好于单纯将具有抗病毒活性中药材叠加,尤其利于提高药材品质。本研究为太子参有效防治及治疗病毒病提供了有机级别多效合一的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开阳县不同种植方式下的黄壤为供试样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土壤pH、容重、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以期为碳酸盐岩地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单作与连作下的各项理化指标呈现相同趋势,即容重和速效钾表现为种植前高于收获后,而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为收获后高于种植前;间作下的pH、容重、碱解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种植前高于收获后,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收获后高于种植前.整体而言,3种种植方式下,土壤pH表现为连作>间作>单作;容重表现为间作>单作>连作;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以及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均相同,即在3种种植方式中均表现为间作>连作>单作;土壤C/P和N/P在3种种植方式下表现为单作>连作>间作,而土壤C/N表现为单作>间作>连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