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湖北荆门对当地的3种土样及其和砻糠混合组成的6种覆土材料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试验棉花地土最适合作为双孢蘑菇简易覆土材料。  相似文献   
2.
2014年9月—2015年9月,对福建翅荚木引种区(闽西的新罗区、长汀县、上杭县以及闽北的顺昌县)引种的翅荚木林分进行害虫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引种区翅荚木害虫有6目16科16种;同时在翅荚木上采集到植食性昆虫6目31科63种,在其他植物上采集到植食性昆虫7目35科83种。这些植食性昆虫可能为害翅荚木,也可能当前不为害翅荚木,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翅荚木害虫。  相似文献   
3.
朱砂根组织培养防褐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朱砂根继代培养中抗氧化剂(维生素C、L-半胱氨酸、硫代硫酸钠)和吸附剂(活性炭、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3 g.L-1,继代周期控制在30 d之内,平均褐化率可控制在18.89%,效果最理想;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 0.2 g.L-1也能有效控制褐化,但整体效果不如活性炭。  相似文献   
4.
油茶炭疽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健康的油茶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细菌菌株156株,经平板对峙法初筛,筛选到油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有25株,再通过发酵法复筛,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Y13,其抑菌直径达10mm以上.对Y13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抗菌谱测定表明,该菌对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茶叶枯病菌等4种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对一株引起油茶落叶的叶枯病菌进行分离鉴定,为防治该病菌奠定基础。从油茶叶枯病斑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确定该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菌,且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6.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防治油茶炭疽病,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油茶炭疽病叶、病果中分离到病原菌,经柯赫法则验证是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集油茶健康叶,通过分离筛选,共获得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真菌3株,编号为C5、S2、H1s,它们在PAD平板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7%,60.O%、58.0%.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种不同壳聚糖(水溶性壳聚糖CS1、酸溶性壳聚糖CS2)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壳聚糖均对油茶炭疽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大而抑菌活性增强;在pH 5.3~6.0环境中抑菌效果最优,最佳酸溶剂为酒石酸和醋酸;2.50 mg.mL-1CS1 1%HA c对油茶炭疽病菌抑制率为71.6%,抑制作用几乎与500倍甲基托布津等效.壳聚糖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的产物,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又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可望开发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农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