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7篇
林业   180篇
农学   139篇
基础科学   127篇
  141篇
综合类   860篇
农作物   157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474篇
园艺   195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在不同成熟度和降温贮藏方式下,LAC表达模式与鸭梨果心褐变的关系,为进一步解析鸭梨果心褐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鸭梨作为材料,通过对不同成熟度(早采、中采和晚采)的鸭梨进行急速降温(急降)和缓慢降温(缓降)处理,观察贮藏期间鸭梨果心褐变情况,测定漆酶(Laccase,LAC)活性及其基因LAC的相对表达量,研究LAC在鸭梨果心褐变过程中的参与作用。【结果】冷藏60 d时,晚采鸭梨出现褐变,晚采缓降处理的鸭梨果心褐变指数为0.32,是同期急速降温处理的2.56倍;在贮藏90 d时,中采缓降处理的褐变指数是0.24,中采急降处理的褐变指数仅为0.01。各个处理组在贮藏期间LAC活性多数表现为先逐渐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晚采的果实在贮藏60 d时出现活性高峰,褐变发生;早采和中采鸭梨LAC活性高峰均在90 d时出现,褐变程度低于晚采鸭梨。在贮藏期间,缓慢降温处理的LAC活性高于急速降温处理。鸭梨LAC14LAC7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LAC6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中采、晚采鸭梨在贮藏60 d时,LAC14LAC7表达量最高。【结论】与缓慢降温相比,急速降温处理减少了鸭梨果心褐变的发生。在整个贮藏期间,LAC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的趋势,其峰值时的活性高低次序为:晚采>中采>早采,这与果心褐变趋势一致;LAC在鸭梨果心褐变过程中上调表达。相比缓慢降温处理,急速降温处理具有较低的LAC7LAC14LAC6表达量。急速降温结合适时采收能够抑制LAC的上调表达,减少鸭梨果心褐变发生。  相似文献   
2.
3.
每说起日本茶道,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印象,可能便是那茶室中无处不在的"规矩".时间的控制一丝不苟,流程的安排纹丝不乱,动作的要求细致入微,来往言谈处处顾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年来果品生产的规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的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对策,旨在更好地指导庄浪县果品产业向良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蒌蒿(Artemisia selensis),又名芦蒿、香艾、驴蒿、水艾等,为菊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东部均有分布.蒌蒿原是湖荡草滩地的一种杂草,生活力强、耐旱、耐湿,易栽培、易管理.笔者于2000年冬和2001年春两次引种,用不同方式旱栽、水插均获成功,说明对引种者属无风险投资.  相似文献   
6.
《蜜蜂杂志》增页有感北京霍伯雄杂志增篇幅,蜜蜂翩翩舞。文章多刊登,读者得眼福。期刊获省优,飞向五大洲。内容范围广,结交天下友。作者力献技,读者能领悟。市场信息灵,生产把握住。介绍先进例,引进良种优。科研作先导,争鸣又比武。东西南北中,四季花香吐。一本...  相似文献   
7.
8.
介绍使用 3W -2 0 0 0 -1 2型牵引喷雾机和悬挂式喷雾机 ,在棉花、麦类、玉米、大豆田进行芽前封闭处理和茎叶喷雾防除杂草的具体技术及节本增产效果 ,分析其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人工饲料蛋白质含量变化对家蚕体内酶活性的影响,自4龄起对在此之前均以市售人工饲料养的家蚕(中140号×日140号,)分别喂以高、适、低三种蛋白质含量的准合成饲料及桑叶,并用比色法测定、比较了5龄幼虫中肠,血液和消化液的海藻糖酶、蔗糖转化酶、磷酸酯酶、淀粉酶以及蛋白酶的活性。其结果,磷酸酯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弱;蔗糖转化酶的活性则与之适相反。海藻糖酶的活性为高蛋白区>低蛋白区>适蛋白区;淀粉酶活性在各人工饲料区间的开差不大;蛋白酶活性为适蛋白区>高蛋白区>低蛋白质区。桑叶与准合成饲料相比较,海藻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以桑叶区为最强,蔗糖酶和磷酸酯酶在桑叶区方面未呈现最强的活性。 上述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蛋白质含量对蚕体内酶的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影响大小因酶种类而异。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并不导致蚕体内所有酶活性的增强,亦非蛋白质含量越低,各类酶活性均随之越弱。用蛋白质含量适于生长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体内酶活性不都高于它种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饲育者;桑叶育不都高于人工饲料育者。  相似文献   
10.
脓病又称体腔型脏病,第1~5龄蚕儿都有发生,也有在上簇后大量发生.脓病蚕儿又称高节蚕,是病毒病.其病原体的研究较快.农家发生的不结茧蚕多数是脓病.1、病征发病初期和健康蚕区别:病蚕进入催眠期不就眠,沿着蚕匾四周爬动,皮肤紧张发亮,其后环节间膜变高,成为高节蚕,皮肤易破,不时从蚕匾掉下,流出乳白色浓汁.这种状态极易和健康蚕区别.这种脓病蚕的最明显病征是血液混浊,白血蚕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