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南向坡地比北向坡地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昼夜温差大,湿度小。在茶园种植坡向布局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加强管理,从而减灾防灾。提高茶叶自然品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明确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遗传关系及其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从贵州省内不同区域收集的41份茶组植物资源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8份省内外育成茶树品种为材料,利用基于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SNP位点进行检测,基于获得的高质量SNP位点对这些材料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从59份茶组植物材料获得45.84 Gb高质量序列(Clean reads)数据,平均每个材料为795.6 Mb,约占改良版茶树基因组大小(2.93 Gb)的26.5%,平均比对率为72.62%,经过滤后得到248772个高质量SNP位点,其中83.98%的高质量SNP位点分布在基因间区,16.02%分布于基因区;有22614个SNP位点分布在内含子,15038个SNP位点分布在外显子区,2203个SNP位点分布在非翻译区(UTR)。59份茶组植物材料的观察杂合度(Ho)为0.016~0.081,期望杂合度(He)为0.006~0.064,F为-0.331~0.737。主成分分析结果、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情况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显示59份茶组植物材料可分为3个类群,其中全部茶种(Camellia sinensis)材料归在一个类群、疏齿茶(C. remotiserrata)和大厂茶(C. tachangensis)归在一个类群、9份突肋茶(C. costata)单独归在一个类群,但疏齿茶与大厂茶及两个区域的大厂茶均处于独立的亚类群,此外茶种中的阿萨姆变种(C. sinensis var. assamica,CSA)和中国变种(C. sinensis var. sinensis,CSS)也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突肋茶与疏齿茶和大厂茶的亲缘关系较其与茶种的亲缘关系更近。茶种、疏齿茶、大厂茶和突肋茶4类茶组植物存在互相融合的遗传背景。根据地理来源和种质类型可将59份茶组植物材料分为11个种群,不同种群间具有较低的基因流,但种群内部具有较高的基因流。【结论】不同茶组植物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典形态学分类上合二为一的大厂茶和疏齿茶在遗传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即分为2个变种更合适;茶组植物种内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直接相关,在育种实践中应尽量避免相同地理来源材料间的杂交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同一有机茶园淋灌四种不同用量的沼液,调查茶树生长发育相关性状,检测茶叶主要生化成份含量,探究四种沼液用量对有机茶树生长发育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种施肥方法中,每667m2根灌沼液4000kg效果最好,不仅可以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对提高茶叶品质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同一有机茶园淋灌不同用量沼液(0、2000、3000、4000和5000 kg/667m2),研究沼液用量对有机茶园茶树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淋灌沼液处理茶树萌芽时间比对照提前1~3 d;淋灌沼液3000~5000 kg/667m2茶叶产量提高9.1%~19.2%,2000 kg/667m2减产1.6%;淋灌沼液3000~4000 kg/667 m2提高不同茶季茶叶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叶酚氨比,有助于改善茶叶品质。整体而言,3000~4000 kg/667 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加强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大宗经济作物和颇具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增强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皮发娟 《种子科技》2020,(5):72-72,75
近年来,我国茶叶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茶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茶叶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对茶叶的品质影响非常大,为有效保障茶叶的品质,要重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根据相关从业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了相关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