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口腔炎是人工养殖蛇类的常见病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和尽早做好预防工作,对罹患口腔炎的成年雄蛇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进行解剖观察,并检测了相关器官的系数、血液学指标和激素等。结果表明:整体肥满度、躯体肥满度、肾系数等数值罹患口腔炎蛇略高于健康蛇;而肝系数、精巢系数和脂肪体系数等罹患口腔炎的蛇低于健康雄蛇,且前两者呈显著性差异,后者呈极显著性差异。性激素检测结果显示罹患口腔炎的蛇血液睾酮和雌二醇含量均低于健康蛇,且均具极显著性差异。血细胞指标中,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分布均差、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比率等均为罹患口腔炎的蛇高于健康雄蛇,且具显著性差异,但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R)、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比率、中间细胞数量及其比率均为患口腔炎的雄蛇低于健康蛇,且具显著性差异。结论:口腔炎不仅影响了主要代谢器官的器官系数的变化,而且血液多项指标和性激素水平也有明显差异。性激素含量的变化将对乌苏里蝮的正常生殖繁育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NL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2个血常规指标可作为早期诊断炎症发生的首选参数。  相似文献   
2.
关于龟鳖动物外周血细胞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但龟鳖疾病状态下外周血细胞病理变化的研究甚少[1-4],国内仅见中华鳖腐皮病血细胞病理变化的研究[5-6].绿海龟(Chelonia mydas)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健康绿海龟外周血细胞形态已有报道[7],在此比较健康与患病龟的血细胞参数和形态变化,以探讨海龟疾病的血液病理变化,为海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全球海龟资源和保护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现存海龟仅2科6属7种,都属国际濒危物种。生物界很难找到像海龟—类受到众多世人强烈关注的动物了,国际上亦十分重视海龟的保护工作,不仅专门成立了海龟专家小组(MTSG),制定了许多国际公约,定期出版《海龟通讯》(MTN)等期刊,还成立了一些影响力广泛的国际组织,并经常召开一些与海龟保护相关的国际会议,掀起了全球范围的拯救海龟大行动。本研究概述了海龟资源现状、致危因素、国际保护措施及成果。近年来全球海龟资源总量呈直线下降趋势,海龟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有:渔业副获、直接捕食、沿海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疾病、全球变暖等。最后,简要介绍了海龟重要的经济、科研、观赏、文化和生态价值,并呼吁全人类共同保护海龟。  相似文献   
4.
初步研究了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及Ag-NORs特征,并与已经报道的安徽产赤峰锦蛇有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2n=36,由8对大型染色体和10对微小染色体组成,可分为A、B和C3组,性染色体属于ZZ/ZW型,Ag-NORs也都位于1对微小染色体上。棕黑锦蛇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值上与赤峰锦蛇有差异,染色体其他特征,包括数目、形态、染色体类型等,在2蛇之间基本一致。锦蛇属染色体属名变化较大,但多数种类2n=36。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染色体数目相同,且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上有差异,由于核型存在地理多态性,单纯依据上述差异尚不能为这2种蛇的分类提供充足的证据。今后,除继续对不同地理分布的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外,对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分类问题还需要从整合分类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秦岭地区的隆肛蛙的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ensis)是东北地区常见毒蛇,其蛇毒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在东北地区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结合前人对乌苏里蝮繁殖周期和无冬眠饲养的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理解剖学和统计学方法,将乌苏里蝮的性成熟个体体长从460 mm推前至约424 mm,并发现体长与臭腺、卵巢大小及半阴茎收缩态长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还探究了乌苏里蝮在尾长和臭腺等方面的两性差异,推断其与繁殖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7.
一、形态特征 刀背麝香龟背甲具有明显的脊棱,形成陡峭的斜坡.盾片呈浅棕色至棕黄色,并带有深色的斑点或放射状条纹,以及深色的边沿.幼体时腹部灰白色至粉红色并带有深色斑点,成体腹部呈灰白色.无喉盾,胸盾与腹盾间具有铰链关节.鼻部略呈管状突出,下颌长有触须.与其他麝香龟不同的是:刀背麝香龟十分害羞,极少咬人,适应环境能力强,容易饲养.  相似文献   
8.
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是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毒蛇,由于其蛇毒有效成分的医疗价值,我国南北方蛇类养殖场均有不同大小的养殖种群。但人工养殖条件下,乌苏里蝮的成活率并不理想。为了探究患病的原因,研究室与沈阳一养殖场合作,对生理状态不佳的部分乌苏里蝮进行了剖检观察。2017年1月份,编号为F20170101的成年雄蛇,被检查出多发性肿瘤,在食道、心脏、肝脏和肾脏均有不同大小的肿块。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肿瘤均由软骨组织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钙化,个别有"癌穴"的出现。肿块被鉴定为骨外软骨肉瘤,但未确定原发部位。此属于乌苏里蝮患有肿瘤的国内首例报道,且为多器官并发。  相似文献   
9.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树栖型最多、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次之、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最少;26种皆为东洋界物种。与海南省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比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史氏蟾蜍是辽宁省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之一,多年来对史氏蟾蜍的研究和报道知之甚少,对其蝌蚪方面的了解也不多。本文就史氏蟾蜍蝌蚪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全长、体长等数据进行测量,与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史氏蟾蜍蝌蚪生长发育,全长、尾长、体高3组与体长之比逐渐减小,而体宽与体长之比值趋向于增加,尾高与体高之比基本保持稳定。眼间距与鼻间距的比值变化相对较大,从24期开始至26期,比值由1.62上升到2.43,随后到34期比值保持在1.87和2.17之间。史氏蟾蜍、中华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仅它们之间在形态度量的相对值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后肢芽的出现和生长等方面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