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2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灭虫丁”是国内新研制的抗寄生虫药物,其有效成份与国外的依佛菌素相似。该药其口服剂型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为了标明“灭虫丁”注射剂的驱虫效果,进行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3.
(一)豆状带绦虫虫卵:采自以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的家犬。 (二)RPMI1640培养基:美国GIBC公司生产。 (三)虫卵的预处理及六钩蚴的培养:将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的犬杀死,取出绦虫、充分洗涤后将孕卵节片撕破、纱布过滤后离心、弃上清液,虫卵中加入0.02%洗必泰溶液室温下作用1小时,最后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数次并配成一定浓度的虫卵悬液。取15万虫卵以2000r/m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沉淀物中加入人工胃液37℃水浴1小时后  相似文献   
4.
5.
<正> 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是一种新的广谱抗蠕虫药,国外曾对牛、马、绵羊、猪、鸡等进行了驱虫试验,除对线虫获得很高的疗效外,对某些绦虫和吸虫亦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绵羊按每公斤体重2.5—10毫克剂量对血矛线虫,奥斯特他线虫、毛  相似文献   
6.
1959年6月下旬安徽马鞍山畜牧场的乳牛发生了泰勒原虫病。主要症状是体表蜱寄生很多,特别是腹下和股内侧如蜂窝一样。体温达40——41.7℃,呈稽留热,体表淋巴结肿胀,可视粘膜贫血、黄疸、消化扰乱。确诊前已死乳牛两头。经解剖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感染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后,用血液压滴标本法查虫无效:小白鼠接种法在感染的检查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间接血凝试验(IHA),因其检查结果具有早期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故被认为在疾病的诊断和带虫的普查上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根据183头份血样的IHA测定結果,发现山羊感染锥虫6天以后,血凝效价最低为1:10,最高为1:1280;未感染锥虫的山羊血凝效价始终小于或等于1:10。因此可将1:20及其以上的血凝滴度定为感染的阳性标准,1:10为可疑,小于1:10则属阴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耕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其综述如下:一、锑剂1.酒石酸锑钾:本药为治疗血吸虫病最早的药物,远在本世纪初期,就已用来治疗日本血吸虫病,1957年有江西等七个省份  相似文献   
9.
南京地区家禽寄生蠕虫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作者检查了南京地区家养鸡、鸭、鹅各25只,获得吸虫19种(隶属于7科,11个属)绦虫15种(隶属于3科,7个属)线虫7种(隶属于5科,6个属),其中吸虫二种(折叠背孔吸虫,鸭前殖吸虫)和绦虫11种(楔形变带绦虫,单睾绦虫,鸭双睾绦虫,双睾绦虫,未定种,伪狭膜壳绦虫,细膜壳绦虫,付微体膜壳绦虫,窄膜壳绦虫,束膜壳绦虫,普氏膜壳绦虫,片形繸缘绦虫)为江苏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用自然感染的中国水牛食道上的梭形肉孢子虫(Sarcocystis fusiformis)的包囊喂猫6只、犬5只、仔猪2头及3名自愿受试者。包囊大小为6—17×2—7mm(平均11.64×3.84mm)。所有试验猫均排出孢子囊,而犬、猪及自愿受试者未发现孢子囊或卵囊。猫的潜隐期为7—13天。开放期为61—69天以上。其中有一只猫试验结束时继续排出孢子囊,未见任何症状。孢子囊大小为7.8—13×6.5—7.8μm(平均为10.6×6.8μm),内含4个子孢子及一个残体,无微孔及斯氏体,通常是单个的,偶而成对。 以人工感染猫的孢子囊分别喂犊水牛3头和小乳公牛1头,未见任何症状。第50天解剖其中1头犊水牛,其心、肝、肾及食道周围淋巴结有明显病理变化,并发现虫体。小乳牛既无病变,亦未发现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