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NA干扰沉默BmDHS基因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家蚕4龄起蚕为材料,以桑抗冻蛋白基因dsRNA和ddH2O为对照,利用微量注射RNA干扰技术将家蚕脱氧羟腐胺赖氨酸合酶基因BmDHS的dsRNA注入幼虫体内,抑制家蚕BmDHS基因表达,获得BmDHS基因沉默表型.通过RT-PCR方法检测沉默家蚕体内BmnDHS基因mRNA水平平均下降了约25%,BmDHS靶基因Bm...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问题,探讨了颗粒饲料育小蚕质量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小蚕人工饲料育的优势及推广应用前景,介绍了近几年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生产技术应用和示范情况,提出了今后在实用化中需要进一步研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桂花  李娟  徐欣  张升祥  崔为正 《北方蚕业》2011,32(4):17-20,23
本文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家蚕4~5龄期丝腺中5个丝蛋白基因(Fib-H、Fib-L、Ser-2短片段、Ser-2长片段、Ser-3)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Fib-H、FIB-L及Ser-3基因的表达规律相似,总体上4龄期表达量明显低于5龄,但4龄眠期均有明显表达,从5龄起蚕以后表达量逐渐上升,至熟蚕或熟蚕后2d达到高峰,此后迅速下降;Ser-2基因两个转录本的表达规律基本一致,与以上3个基因相比,Ser-2基因在4龄期存在相对较高的表达量,但在4龄眠期表达量明显降低,从5龄起蚕以后表达量逐渐上升,Ser-2短片段和长片段分别从5龄96h和144h之后表达量开始降低,到熟蚕期基本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4.
张瑶  张升祥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8,34(2):375-380
昆虫对气味物质的识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气味分子首先被嗅觉感器淋巴液中的气味结合蛋白或化学感受蛋白所结合,然后运转到位于嗅觉神经元末梢膜上的气味受体并将其激活,最后引起嗅觉神经兴奋,并传入中枢神经而被感知。家蚕成虫的嗅觉十分灵敏,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研究昆虫化学通讯的理想模型。近年来,随着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家蚕中已发现了7种气味结合蛋白、多种化学感受蛋白和气味受体蛋白,这些蛋白质因子对于家蚕识别气味分子起着关键作用,但多数蛋白因子的具体生理功能仍不清楚。以家蚕方面的研究为重点,综述了与嗅觉相关的蛋白质的生化特性、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及其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桑叶粉含量不同的人工饲料饲养及全龄桑叶饲养2种方式,调查由菁松A、菁松B、皓月A、皓月B等4个家蚕品系定向选出的高食性和低食性新品系及高食性品系杂交组合的主要实用性状,以探讨连续多代食性选择对后代摄食性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用桑叶粉质量分数为10%~40%的平板饲料饲育,高食性品系的疏毛率达92%~100%,其中菁松A和菁松B的高食性品系与低食性品系相比,疏毛率最大相差分别达到100%和94%;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饲养皓月B的高食性品系,其疏毛率达93.3%,而菁松A低食性品系对所有配方的饲料几乎都不取食。用含10%桑叶粉的颗粒饲料饲养高食性品系杂交组合R菁松×R皓月,其摄食性和适应性显著优于对照菁松×皓月。不同食性品系全龄桑叶育试验结果表明:蚕体质量总体上是高食性品系大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全龄发育经过高食性品系有不同程度缩短,而低食性品系延长;全茧量和茧层量多数是高食性品系高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但茧层率大多是高食性品系低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不同食性品系之间生命率的差异不明显。对F1代的产茧量和茧丝品质鉴定表明:在全龄桑叶育条件下,高食性R菁松×R皓月的产茧量和茧丝长、出丝率、洁净、纤度等指标与对照菁松×皓月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解舒率和解舒丝长极显著高于对照;在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条件下,R菁松×R皓月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菁松×皓月。试验结果说明,食性选择不仅能显著改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而且对家蚕的生长发育、产茧量和茧丝品质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向高食性方向选育不会导致产茧量、茧丝品质和生命率的下降,但有可能引起茧层率降低。因此,在通过食性系统选择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茧层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野桑蚕保护酶体系的重要酶类。利用RT-PCR方法克隆出野桑蚕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cDNA(EMB I登陆号:AM410997),其开放阅读框ORF长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3种果蝇的同源性平均为69.3%,与线虫为57%,各物种中与Cu/Zn结合的残基高度保守。利用ExPASy的ScanProsite以及PSort和TMpred对此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域分析,预测出其具有2段Cu/Zn-SOD特异序列,且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以及跨膜区。将Cu/Zn-SOD cDNA克隆到pET-28 a(+)表达载体,测序鉴定后以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其表达的融合蛋白质分子量为19.4 kD。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和糖尿病模型小鼠动物试验,检验桑树内生菌菌株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Y1和Micrococcus luteus Y2发酵产物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Y1和Y2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显著的体外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 307.56 mg/L和111.58 mg/L,在试验最大剂量下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9.17%和69.21%,均高于对照药物拜糖平(抑制率为53.06%)。动物试验表明,饲喂Y1菌株发酵液浓缩产物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FBG)值和餐后血糖(PBG)值均低于模型组,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而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无明显影响,也未表现出毒副作用;调查饲喂发酵产物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排尿量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结果显示,2株桑树内生菌菌株的发酵液提取物均表现出与1-脱氧野尻霉素(DNJ)相同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Y1菌株发酵产物表现出与DNJ相同的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及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概况及生产实用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获得成功。40年来,我国蚕业界在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饲料加工调制技术、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人工饲料饲育家蚕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蚕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试验和研究。本文概述我国家蚕人工饲料在上述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介绍了近几年在人工饲料实用化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及生产示范情况,分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我国蚕业生产的应用前景以及今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R9501是由日系品种9202经14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RB是由中系品种苏春经16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家蚕品种R9501×RB人工饲料育2龄发育整齐度达80%以上,疏毛率达到95%以上,4龄起蚕结茧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解舒率等6项性状均略高于对照种春蕾X镇珠;5龄经过、茧丝长、解舒丝长、纤度、净度5项性状基本与对照种春蕾×镇珠持平;张种产量、张种产值分别比对照高2.3kg和92元。实验室与农村生产鉴定R9501×RB是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10.
果蝇l(3)neo18基因可以通过P转座子诱发致死突变,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ND)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克隆了家蚕l(3)neo18同源基因,分析了基因结构与表达谱。Bm-l(3)neo18基因(EU826676)的cDNA全长为868 bp,由573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序列、25 bp的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和251 bp的3′端非编码区序列(3′-UTR)组成,编码蛋白质为19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22.7 kD,pI 9.60。Bm-l(3)neo18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定位于家蚕第3染色体,位于nscaf2930的1 203.8-1 205.6 knt。Bm-l(3)neo18蛋白质在1-185氨基酸残基位置为ND的SGDH亚基保守区,在61-83氨基酸残基位置具有一个保守的跨膜区域。采用Clustal W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Bm-l(3)neo18与埃及伊蚊等昆虫ND具有50%以上的蛋白质同源性,ND的保守区域高度一致,NJ法分子进化分析也显示Bm-l(3)neo18与昆虫ND进化上同源。该基因除在家蚕卵期的表达量较低外,在幼虫、蛹和蛾期均有较高表达,且存在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