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传统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法测量了15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以及滇池金线鲃(S.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的10项传统可量性状数据和24项框架结构数据以及鳍条、侧线鳞和脊椎骨等可数性状数据。并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三者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的可数性状差别不大,杂交F1代体表花纹与双亲相比发生一定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形态与母本滇池金线鲃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较高(90%,90%,100%)。主成分分析结果及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三者均有重叠区域不容易从形态上清楚分开,但杂交F1代明显更接近母本滇池金线鲃。结合方差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发现杂交F1代与双亲不同的性状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  相似文献   
2.
用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车轮虫(Trichodina spp.)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及其杂交F1代分别进行了两次人工感染实验。18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感染小瓜虫后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0.00±11)%、(56.70±23)%、(80.0±18)%。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父本西畴金线鲃。6月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感染车轮虫后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56±13)%、(56.11±5)%、(42.78±13)%。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母本滇池金线鲃。在感染小瓜虫和车轮虫后,三种鱼的死亡量均呈现激增后又显著回落的趋势,死亡高峰在第4天至第7天。本次感染实验的小瓜虫和车轮虫主要分布于病鱼体表:躯干分布最多57%~79%,其次为鳍12%~28%,头部分布较少4%~15%。与本研究中车轮虫几乎于鳃丝无分布(0%~3%)不同,有大约10%~20%的小瓜虫分布于鳃丝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