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1.
以0.5%的甲醛溶液为灭活剂,制备鳗弧菌灭活疫苗,经过无菌和安全试验后,按照2 m L/尾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途径注射浓度为1.78×108cfu/m L的鳗弧菌灭活疫苗对杂交鲟进行免疫;对照组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处理。免疫7 d后,对试验鱼进行鳗弧菌活菌攻毒。攻毒试验7 d后,计算疫苗的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0.5%甲醛灭活的鳗弧菌疫苗对杂交鲟安全,免疫保护率为80%。  相似文献   
2.
旨在克隆合作猪干扰素ε(Interferon epsilon,IFN-ε)基因,并对其结构和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合作猪IFN-ε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猪IFN-ε基因序列(登录号:NM_001105310.1)设计引物,PCR扩增及测序获得合作猪IFN-ε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猪IFN-ε基因编码区长582bp,编码193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区序列与杜洛克猪、人、小鼠、黑猩猩、狗、瘤牛、蒙古野马、山羊和绵羊的同源性分别为98.4%、77.7%、56.8%、78.2%、76.5%、87.0%、85.5%、85.0%和86.0%;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合作猪与瘤牛、蒙古野马、绵羊、山羊亲缘关系较近。此外,在合作猪IFN-ε基因CDS上共发现3个碱基突变,均为错义突变。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合作猪IFN-ε蛋白分子式为C_(1027)H_(1630)N_(278)O_(290)S_(10),理论分子质量为22.83ku,等电点(pI)为8.43,属于碱性蛋白;平均亲水系数为-0.240,属于亲水蛋白质;IFN-ε蛋白无跨膜结构,存在信号肽序列,属于分泌型蛋白;IFN-ε蛋白只包含1个超家族保守结构域,即IFab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β-转角和延伸链所占比例分别为61.66%、30.05%、3.11%和5.18%。  相似文献   
3.
自延安整风运动起,中国共产党先后多次在党内开展集中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全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必须从党自身出发,把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实践,才能搞好主题教育,补足党员同志的精神之“钙”,更好完成执政兴国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洱海沙坪湾开展为期一年的水生态监测与调查,对比分析了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以及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生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1861))、苏氏尾鰓蚓 (Branchiura sowerbyi) 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 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1 g/m2,密度为560 ind./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的值分别为13.07 g/m2、1826.7 ind./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65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因此,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洱海先后人为引入了太湖新银鱼和西太公鱼。为了掌握这两种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评估人工调控效果,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洱海采集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通过测量体长与体重数据对种群参数(L、W、k、t0、Z、M、E等)进行估算,并进行了渔产量变化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体长与体重关系中回归参数b值分别为3.2148和2.8274,这两种鱼在洱海均属于等速生长。西太公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 =13.65[1-e-1.80(t+0.17)];Wt=28.09[1-e-1.80(t+0.17)]3.2148,生长拐点年龄为0.48,相应体重为8.51g,体长为9.41cm;太湖新银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9.45[1-e-0.92(t+0.38)]; Wt=2.69[1-e-0.92(t+0.38)]2.8274,生长拐点年龄为0.75,相应体重为0.78g,体长为6.11cm。2. 西太公鱼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分别为10.2、2.56、7.64和0.75;太湖新银鱼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分别为4.66、1.84、2.82和0.60。3. 西太公鱼的资源量自2015年至2018年是逐年递增的,但是上升的幅度在逐年减小;太湖新银鱼的资源量自2015年至2018年逐年降低。综上,在洱海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的个体发育正常,这两种鱼生长周期相差一个月左右,西太公鱼的生长速度高于太湖新银鱼,本研究期间这两种鱼的人工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KMV模型和DCC-MSV模型,构建了一个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度量模型,以考查第三产业中各行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排除涉及领域繁杂和主营业务不突出的行业,兼顾行业中上市公司数量,最终选择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5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各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均大于0.5,且呈现震荡上行的态势,说明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在增强、传染程度在加深;交通运输、仓储业与其它4个行业之间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均较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作为基础产业,该行业对其它行业的影响比较深远;房地产业与社会服务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比较明显,可能是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信用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即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与社会服务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最强,且相对稳定,其原因可能是这二个行业均受交通运输、仓储业影响,它们本身也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克隆合作猪干扰素β(Interferon-beta, IFN-β)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oding region sequence, CDS),预测分析其结构与功能。以NCBI/GenBank中猪IFN-β(登录号:NM_001003923.1)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TA克隆技术得到合作猪 IFN-β基因完整CDS区,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猪 IFN-β基因CDS区全长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与参考序列相比,其编码区的第177位点处的C突变为T,为同义突变。分子质量约为21.95 ku,理论等电点(PI)为4.93,不稳定系数为62.91,平均疏水性为-0.172;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预测基本一致。合作猪与巴马猪、梅山猪和疣猪 IFN-β核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9.47%、99.82%和98.75%。进化树结果表明,合作猪与梅山猪亲缘关系最近。合作猪IFN-β属于干扰素ab超家族,是不稳定的酸性亲水性蛋白,含有信号肽和跨膜区。  相似文献   
8.
以青海柴达木盐湖资源为具体研究对象,引入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概念,探讨了盐湖资源资产化管理对盐湖资源有效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首先从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盐湖资源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盐湖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方法;然后在对现行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弊端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计价模式;最后结合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现状,对柴达木盐湖资源的产权管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改变以往只集中开发原材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局面,促进盐湖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逐步实现盐湖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2019-2020年通过开展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现场调查,同时借助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影像的解译,对目前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等级以及主要外来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以了解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的现存情况,为滇池生态保护、外来水生植物监测及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性资料。结果表明:滇池外来水生植物共有8科14属14种,其中湿生植物7种,挺水植物3种,漂浮植物2种,沉水植物2种;起源于南美洲的水生植物外来种有8种,北美洲4种,非洲1种,亚洲(中国其他区域)1种;Ⅰ级恶性入侵种有7种,Ⅲ级局部入侵种有2种,Ⅴ级有待观察种有5种。滇池主要外来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分布于滇池外海西南岸、南岸、东南岸,总面积达733.40亩,约占滇池外海水生植物总面积的4.11%;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分布于滇池外海西南岸和南岸,总面积为177.73亩,约占滇池外海水生植物总面积的1.00%。滇池受到外来水生植物入侵的因素可归纳为生境碎片化、水质恶化和水生态退化3个方面,而营造湖滨适宜生境、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恢复乡土水生植物可能是防止滇池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