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1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水域中的菌落结构,并会诱导产生抗生素抗性菌,对养殖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初步掌握当前我国沿海养殖密集水域抗性菌的多样性概况,对我国沿海11个典型养殖区的底泥进行采样,选用常见的6种抗生素对菌株进行筛选,并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抗性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养殖水域,其底泥中抗性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2)在大部分养殖水域,抗性菌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 3)养殖水域底泥中细菌的多样性在不同抗生素的作用下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对抗性菌多样性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我国沿海典型养殖区抗性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可为抗生素使用的生态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细角螺苗种对低盐胁迫的耐受能力,将细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幼螺养殖盐度自27逐渐降低至22、18和14,测定处理后不同时间细角螺幼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盐度27降至22后幼螺耗氧率先显著降低,在第二天升至对照组水平,此后略有波动但均与盐度27无显著差异;盐度降至18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盐度降至14,细角螺的耗氧率先有显著升高,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盐度从27降至22后,幼螺的排氨率在第一、第二天显著升高,其后逐渐降低,盐度自22降至18和14,排氨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盐度22处理后幼螺的氧氮比先降低后升高,盐度18和14处理组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说明低盐胁迫影响细角螺幼螺能量物质分解代谢的比率,胁迫条件下幼螺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要供能物质。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次低盐处理对幼螺呼吸排泄的影响较大,此后再逐渐降低盐度,幼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本实验结果可为细角螺养殖和放流前盐度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六斑刺鲀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分布较广,在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肉食性,以贝类、棘皮动物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胶原蛋白质,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因其具有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刺鲀越来越受到关注,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六斑刺鲀均为  相似文献   
4.
海水观赏鱼贸易是海洋水族馆贸易行业的重要部分,是一项价值十几亿美元的产业,每年交易量达数百万尾,且需求量逐年上升,但由于严重依赖野生资源捕捞而使该行业饱受争议。目前,90%~95%的海水观赏鱼由野生捕捞获得,在已知的数千种珊瑚礁鱼类中,有一半以上在缺乏或无监测情况下进行贸易,自然资源面临严重威胁。观赏性水产从业者和消费者有责任保护野生捕获物种的可持续发展,海水观赏鱼的养殖被认为是一种保护野生资源的有效手段,但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阻碍其发展。文章结合相关数据和文献,概述了国际海水观赏鱼产业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海水观赏鱼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中国海水观赏鱼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鱼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成锐减趋势。由于六斑刺鲀的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捕获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的渔获产量不高,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取得成功,作为新的养殖品种,后期苗种的养殖技术目前还是空白。该研究以期为六斑刺鲀的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六斑刺鲀苗种的养殖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省琼海市长坡镇椰林村的研究中心场地进行,所用的六斑刺鲀幼鱼均为项目组成员通过人工繁育获得,六斑刺鲀苗种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狐篮子鱼(Siganus vulpinus)又名狐狸鱼,为鲈形目篮子鱼科的一种热带珊瑚礁海水鱼,分布于菲律宾、中国南海、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这种鱼体型扁平呈椭圆型,头小而尖,体黄,体长15~30 cm,杂食性,主要觅食各类有机物及礁石上的蠕虫、海藻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琼海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狐狸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相关研究。项目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摸索研究,初步摸清了狐狸鱼亲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中主要脂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鼬幼鱼225尾,随机分成5个组,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6.1%、9.5%、12.4%、15.1%和18.5%的饲料,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1)褐菖铀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脂肪水平12.4%时达到最大(P〈0.05),饵料系数则相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肝体指数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大(P〈0.05),成活率在各组问没有显著差异;2)鱼体肠道脂肪酶活力呈上升趋势(P〈0.05),胃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褐菖鲉的脂肪酸合成酶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脂蛋白酶活力和肝酯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回归曲线计算得出,褐菖鲉幼鱼最适脂肪需求量为12.72%。  相似文献   
8.
9.
以鱼粉为脂肪源,设脂肪水平分别为6.1%(A组)、9.5%(B组)、12.4%(C组)、15.1%(D组)、18.5%(E组)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褐菖鲉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褐菖鲉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逐渐升高的趋势,E组最高,显著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呈下降的趋势,D组、E组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总蛋白(TP)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褐菖鲉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LZM)活力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A组、D组和E组(P<0.05);(3)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D组和E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中SOD活力随脂肪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D组和E组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血清CAT活力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可见,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12.4%)可明显改善褐菖鲉的免疫功能与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锈斑蟳被视为高档海珍品,市场价格一向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对锈斑蟳苗种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成功培育了43.76万尾大眼幼体,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12647.3ind/m2,变态存活率为30%,收获13.12万尾I期仔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