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马铃薯Y病毒株系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Y病毒(PVY)是我国马铃薯上最重要的病毒之一,分布广泛,危害严重.PVY株系分化现象明显,已被广泛认同的PVY株系种类包括3种:PVYO株系、PVYN株系和PVYC株系.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表明,PVY可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等方式分化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株系,引致更为严重的症状.鉴此,从PVY各株系的特征、产生的分...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病毒的RT-PCR检测技术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应用于马铃薯病毒检测中9种不同形式的RT-PCR检测技术进行评述,重点讨论常规RT-PCR、多重RT-PCR、Real-time RT-PCR等方法。分析了RT-PCR在同种病毒不同株系鉴定中的应用效果及建立系统进化树时应注意的问题。对RT-PCR技术在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部分马铃薯产区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我国马铃薯产区主要病毒病的发生情况,采用RT-PCR技术对我国9个省、市16个马铃薯种植区的田间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马铃薯Y病毒(PVY)检出率最高,达到94%,其次是马铃薯S病毒(PVS)和马铃薯A病毒(PVA),检出率分别为50%、44%.其中PVA在贵州省、PVS在河南省和吉林省的发生尚属首次报道.病毒复合侵染情况普遍,复合侵染率达81.3%.另外,对我国部分地区脱毒试管苗和脱毒种薯的带毒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脱毒试管苗中4种病毒均有检出,其中PVS检出率最高(22.2%),其次为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PVY和PVA,但在脱毒种薯中未检出病毒.我国马铃薯田间病毒病发生普遍,且多为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我国马铃薯病毒的种类及脱毒种薯生产过程中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我国各马铃薯产区病毒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详细列出马铃薯主产区病毒病种类及各主要马铃薯病毒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我国很多马铃薯产区尚缺少全面、系统的马铃薯病毒调查。同时比较了我国各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过程中对病毒的检测规程,并分析了马铃薯A病毒(PVA)的检疫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复合型功能稻米的生产,采用田间试验,在水稻灌浆初期喷施100 mg·kg-1的有机硒营养液(Se≥1 000 mg·kg-1),并设置5个浓度镁处理(0,200,400,600和1 000 mg·kg-1,分别为M1~M5),研究叶面喷施硒镁营养液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喷施有机硒营养液,水稻产量性状、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等指标高于硒镁同施处理;当镁浓度大于600 mg·kg-1(M4)时,产量较低浓度镁处理显著降低。随着镁浓度增加,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及食味值都得到改善,当镁浓度达到1 000 mg·kg-1(M5)时稻米的完善粒最低,为57.83%,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到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2.93和4.35个百分点;高浓度镁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影响较大,对糙米率、精米率等加工品质影响较小,M4与M5处理的糙米率与精米率虽较M3处理平均提高2.89和2.05个百分点,但整精米率较M3处理降低2.59个百分点,而碎米率提高5.59个百分点;硒镁同...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农田土壤合理施用除草剂,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异噁草松残留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受药害表现期,异噁草松残留量≤0.12 mg·kg-1对土壤微生物OTU丰度没有显著影响,0.24~0.96 mg·kg-1的异噁草松残留量均增加了细菌和真菌OTU丰度;异噁草松残留对细菌群落结构改变较大,与真菌相比,细菌对异噁草松残留更加敏感;低浓度异噁草松残留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中β-变形菌的丰度,而高浓度残留显著增加了γ-变形菌的丰度;随异噁草松土壤残留量的增加,玉米生长受抑制,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表现为增强趋势,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5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μm微团聚体和<53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250~2000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19.43%与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