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农作物   2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县改植换种旧茶园土壤垦挖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垦挖,而人工垦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效低,花工大,一般垦挖667m2旧茶园需要25个工,1000元。二是垦挖质量难以达到要求。旧茶园土壤垦挖,我们要求全园深翻60cm,但实际人工垦挖时只能达到30-40cm,深度还不均匀。三是旧茶园土壤  相似文献   
2.
我局对后溪岭自然村"春分茶"群体进行分离筛选与单株选育,并建立品比试验区,选育出既特早芽又优质的"元宵茶"新品种,现将选育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社是一个重点茶区,年产茶4100多担(其中集体产茶占55%,个体产茶占45%)。近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社有1800多户社员,发展了新茶园1500多亩。根据茶叶生产的新形势,如何抓好这些个体户的茶叶生产与技术指导工作,两年来,我站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茶叶生产”这四个字,是人们所熟知的,就如何搞好茶叶生产是茶叶界经常议论的课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国务院(1984)7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对茶叶经营管理体制和流通渠道进行了重大改革。而对这种新形势,应如何进一步搞好茶叶 产,我们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茶叶生产体制问题 我乡是个重点茶区,茶园面积8500多亩,最高年产量4100多担。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茶叶生产责任制也相应建立起来。目前,全乡的茶叶生  相似文献   
5.
1 试验方法与材料 1.1 试验地点①崇儒乡国有溪边茶场、供试品种福鼎大毫茶,树高75cm ,树幅120cm, 复盖密度85%,1967年定植,1999年春后台刈改造.②崇儒乡路口村方厝山方贵茶园,供试品种为福鼎大毫茶,树高80cm,树幅160cm,复盖密度95%,1982年定植,1996年台刈改造.  相似文献   
6.
茶树是以采摘鲜叶为主要目的经济作物,氮肥的施用占主导地位,磷、钾肥也不可缺少。我县茶园现行施肥普遍偏趋氮肥,结果导致茶园土壤中氮、磷、钾及其它营养元素之间比例严重失调,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理体性质恶化,地力退休,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出现氮肥增产效果下降,茶叶品质下降,生产出的茶叶“香低、味谈、不耐泡”成为名优茶开发生产和茶叶经济效益提高的致命弱点,制约了“两高一代”茶叶的发展。为解决目前茶园生产中有机肥用量不足,土壤磷、钾缺乏以及偏施氮肥的问题,推广茶叶栽培新技术、促进茶叶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1995-2002年在霞浦,柘荣,福安不同区域的生态与生产条件下对新品种早春毫的产量,品质,开采期,抗性与适应性等经济性状进行区试鉴定与生产示范,结果表明:(1)开采期特早,比早生种福大(ck)早21-35d,比特早生种福云6号早10-19d。(2)产量高。比福大平均增产2成以上,成年期增产潜力大。(3)品质优异,成茶色翠绿,比福大条索壮实,毫多,香气高,“栗香”显,滋味浓厚回甘,香味品质与福大相当,明显优于福云6号。(4)抗性与适应性强。种植成活率达90%以上。未遭受严重的寒害,早害与病虫害。适宜在上述区试。示范点气候条件相类似。中低海拔的福建茶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以及省外茶区引种示范。  相似文献   
8.
龙首金银芽     
龙首金银芽,产于霞浦县龙首山西南部的霞浦县茶科所,是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创制的卷曲烘炒结合的特种绿茶新产品。该茶外形条紧呈螺状,毫显色金黄,似金银花,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叶底明亮匀润。1993年参加福建省农业厅名优茶评比被评为省名茶,荣获金杯奖。该茶采制工艺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早优产品抢先投放市场,根据茶树生长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我们进行了茶树复盖薄膜试验,为茶树萌发创造一个适合的小气候环境,观察其对茶树生长的影响。通过试验,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茶园改造,大多针对那些品种劣、树龄老、树势衰弱、稀植或缺株多、园地条件差、管理水平低、采养不当的“稀、老、衰”低产茶园,而对一些品种优良,园地条件好,肥培管理水平较高,树龄处于青壮期,茶树骨架枝健壮,发芽密度尚可,亩产也有100~150kg,但树高失控(超过1.5m以上),树体庞大,树貌好看茶难采的中产茶园,却难以忍痛割爱,进行改造。福建省霞浦县涵江茶场近年却对这类中产茶园大胆地进行了改造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该场创立于1974年,地处霞浦县南部葛洪山脉西南的丘陵地区,海拔300m左右,茶园建成为茶林结构,生态环境优越,全场共有茶园280.5亩,其中中产茶园120亩。近年来,该场有计划地改造了这些中产茶园,培养成“矮、壮、宽、密、茂”的丰产型树冠,为生产名优茶提供了优质原料,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茶园的后劲。笔者现将该场中产茶园改造的技术与效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