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8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RAPD分子标记及其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的遗传标记,它为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介绍RAPD分子标记原理的概述以及这项技术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胶南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胶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茶饮料香气研究进展和增香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孙其富  梁月荣 《茶叶》2003,29(4):198-201
介绍了茶饮料香味物质的特点及增香技术的现状,并对茶饮料的增香技术,特别是天然香料的提取、香味增强剂的利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法和微生物生产香味物质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氟电极分析了31个茶树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季节茶树叶片和不同茶树器官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成熟叶片平均氟含量为1499.2mg/kg,其中乌牛早氟含量最高,为2163.2mg/kg,浙农138氟含量最低,为805.7m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6个品种夏季不同叶位间氟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芽氟含量最低,平均为88.6mg/kg,第六叶氟含量最高,平均为1010.1mg/kg,除第五叶与第六叶氟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叶位氟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春季新梢不同叶位氟含量为26.0mg/kg-700.8mg/kg,均低于夏季新梢对应叶位氟含量。鸠坑茶树植株主要器官氟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叶片氟含量最高,其次为嫩茎和须根,主根最低,不同树龄茶树主要器官间氟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β-葡萄糖苷酶对绿茶汤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其富  梁月荣  陆建良 《茶叶》2007,33(4):211-213
利用风味酶对茶饮料增香是改善茶饮料品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采用GC/MS分析了酶解温度、时间和加酶量对绿茶茶汤糖苷类香气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酶解处理对绿茶茶汤具有明显的增香作用,绿茶茶汤酶解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加酶量15u/L、50℃、酶解时间100~140min。  相似文献   
6.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绿茶鲜汁浸提条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茶汤固形物浸提率增加,茶汤色泽中绿度 (a) 减小,黄度 (b) 增大,茶汤明度 (L) 减小,主要生化成分增加。当茶水比达到1∶60时提取率和茶汤的冷后浑量增加不明显。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50℃,时间10 min,茶水比为1∶60。  相似文献   
7.
不同灭菌处理对绿茶茶汤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孙其富  梁月荣  陆建良 《茶叶》2004,30(3):146-148
研究了不同灭菌温度以及添加L-抗坏血酸对绿茶茶汤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经高温灭菌处理相比,茶汤经高温灭菌后,茶多酚总量显著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因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不同温度灭菌处理中表型儿茶素EGC、EC、EGCG、ECG含量随灭菌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非表型儿茶素GC、C、GCG、CG含量则上升;灭菌前添加L-抗坏血酸可以抑制高温处理过程中表型儿茶素向非表型儿茶素转化。  相似文献   
8.
灭菌与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灭菌和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色差、感观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灭菌和老化处理过程中汤色黄度增加,明度和绿度降低,苦涩味、收敛性降低,滋味趋于醇和;而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基本不变,咖啡因呈现逐步降低趋势,表儿茶素降低,儿茶素升高。饮料品质的变化是主要是儿茶素类等物质剧烈变化引起的。不同原料的绿茶鲜汁饮料在灭菌和老化过程中品质变化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