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得到高拉伸强度的聚偏氟乙烯(PVDF)纤维,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熔融纺丝法制备PVDF纤维的工艺条件,并利用热分析(DSC)、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衍射(XRD)和拉伸试验研究了纤维的晶体结构、晶区取向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纺丝过程中影响纤维拉伸强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卷绕速度>喷头温度>喷嘴直径>入水距离,最优条件为卷绕速率10.2 m/min,喷头温度240℃,喷嘴直径2.0 mm,入水距离40 cm;初生纤维既含有α晶型,也有β晶型,冷拉伸使得纤维发生α→β晶型转变,总体结晶度和取向度均有提高,拉伸强度明显提高,并在最大拉伸倍数6.5倍左右达到最大值591 MPa.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一种新型的"高温短时"热空气处理促进采后甘薯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优条件,以愈伤后贮藏15 d甘薯愈伤组织木质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和腐烂率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热空气处理对采后甘薯愈伤组织形成的工艺条件,并对比分析该条件下甘薯块根的贮藏特性。结果表明,采后热空气处理促进甘薯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处理温度49 ℃、处理时间137 min,该条件可有效促进甘薯愈伤组织的木质素合成、失重率下降和腐烂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热空气处理可显著提高甘薯贮藏后76.30%的淀粉含量、36.08%的可溶性糖含量和81.19%的抗坏血酸含量,减少22.14%的失重率和79.95%的腐烂率,为甘薯生产提供了一种优化的产后愈伤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质量分数11%的谷氨酸发酵液为对象,研究了膜蒸馏技术对谷氨酸的分离效果、脱色效果和产水质量,探讨了温度、谷氨酸浓度提高率对膜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膜蒸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谷氨酸滤液和谷氨酸脱色液中的谷氨酸质量分数(由最初的11%分别浓缩到63.2%和65.17%).采用脱色工艺可以降低膜污染、提高膜蒸馏的通量.用正交试验进行脱色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之间活性炭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其最佳方案为活性炭用量30 g/L、脱色时间0.5h、转速120 r/min.气相色谱法检测可知,产水中挥发性物质各组分的出峰时间和谷氨酸滤液气相色谱的出峰时间相同,表明膜蒸馏产水可以回到谷氨酸发酵罐中循环再利用,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和污染、提高产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杨士春  吕晓龙  缪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019-12022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酵母菌发酵产乙醇的工艺。[方法]首先以初糖浓度为因子进行单因素试验,大致确定乙醇产量较高时初糖浓度的范围;然后分析试验条件,应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以初糖浓度、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因素,以酿酒酵母发酵过程中乙醇产量的变化为响应值,进行试验,运用SA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得出重要因素的最佳水平,从而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经响应曲面法优化获得的酿酒酵母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参数为:初糖浓度24.72%,发酵温度36.05℃,发酵时间50.65h,在此优化条件下,获得的乙醇产量达137.59g/L。[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生物发酵产乙醇的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发展畜牧业,一方面可以为养殖人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赢得国家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通过政府拨款可将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放置经济落后地区,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经济水平,凸显新技术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士春  吕晓龙  缪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96-13299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优化酿酒酵母培养基的条件。[方法]在试验设计中,以KH2PO4、MgSO4和尿素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乙醇产量的二次回归模型。再通过对乙醇产量的响应曲面分析,研究了3种无机离子对酿酒酵母发酵乙醇优化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由响应面分析结果可知,回归模型存在稳定点(-2.4278、6.505631、1.753767),稳定点的特征值表明稳定点为最大值点,即KH:P0。为0.2861g/L、MgSO。为0.97528155g/L和尿素为5.8768835g/L时,乙醇产量为123.9997g/L。采用上述优化的工艺条件进行的固定化酵母发酵试验表明,3次重复测得的乙醇产量的平均值为122.6074g/L,说明实际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结论]在酵母发酵生产过程中,向其培养基中添加KH2PO4 0.2861g/L、MgSO4 0.97528155g/L和尿素5.8768835g/L时,能使乙醇产量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7.
甘薯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愈伤组织处理是保证甘薯(Ipomoea batatas L.)有效安全贮藏的贮前预处理措施,不仅有助于甘薯愈伤组织周皮的形成,防止病害侵染,还能有效减少甘薯贮藏水分流失,甘薯热愈伤组织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推广对中国甘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甘薯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愈伤组织的合成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概述了苯丙烷代谢途径、防御酶和次生代谢产物在甘薯愈伤中的作用,分析了影响甘薯愈伤组织形成的因素,为筛选甘薯愈伤组织条件、研发甘薯愈伤组织技术和装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北京1号’甘薯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机械损伤后采用不同浓度(25、50、100、200 mg/L)脱落酸(ABA)进行愈伤处理,研究采后ABA处理对甘薯块根的愈伤作用。结果表明:采后ABA处理能有效促进甘薯伤口处愈伤木栓组织的形成,其中以100 mg/L ABA愈伤3 d效果最佳。采后ABA处理能有效提高甘薯愈伤组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提升总酚、类黄酮含量,减少甘薯重量损失。相关性分析表明,ABA处理甘薯木质素含量与总酚、类黄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PAL酶活力与POD和PPO酶活力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所述,采后ABA处理可通过激发甘薯损伤部位组织的苯丙烷代谢、提高愈伤防御酶活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达到促进甘薯块根愈伤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