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2.
3.
为了分析广西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种质资源叶绿素含量指数的变异情况,对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普通油茶种质资源叶绿素含量指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叶绿素含量指数平均值为96.94,变异范围为13.00~412.90,极差为399.90,变异系数为33.83%;种质资源间叶绿素含量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将叶绿素含量指数相近的聚成类,然而种质资源间叶绿素含量指数没有明显的地理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澳大利亚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在广西中部引种的生长表现,在桂中地区的三门江林场对澳大利亚湿加松(P. elliottii×P. caribaea)与马尾松(P.massoniana)、加勒比松(P.caribaea)、湿地松(P. elliottii)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对其生长量、产脂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7.8a生时各树种的生长量为马尾松>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在松脂产量方面,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马尾松。湿加松早期生长快于其他树种,6.3 a生之后马尾松的生长量超过其它树种,17.8 a生时马尾松生长量显著高于湿加松、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从生长量和产脂量两个指标综合考虑,湿加松可作为脂材两用林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5.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11 a生的西南桦桂中地区引种造林试验林为试材,通过样地调查和标准木树干解析探讨西南桦人工林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西南桦树高平均生长量5 a达到最大值1.98 m·a~(-1),连年生长量4 a达到最大值3.02 m·a~(-1),树高的快速生长时期是造林后5 a内;胸径平均生长在幼林期间增速较快,6 a达到最大值1.56 cm·a~(-1),随后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连年生长量有波动且明显,前后出现2次生长高峰,分别是在3 a和6 a,连年生长量分别达到2.30 cm·a~(-1)和1.90 cm·a~(-1);单株材积平均生长变化平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11 a平均生长量达到0.014 44 m~3·a~(-1),连年生长量达到0.027 57 m~3·a~(-1),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均未出现最大峰值和尚未有相交的迹象,说明西南桦人工林还没达到数量成熟。  相似文献   
6.
陈元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396-10397
[目的]研究茳芏及短叶茳芏两种盐沼植物不同盐胁迫下对其萌芽的影响情况。[方法]以2种茳芏作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研究盐胁迫下不同种茳芏的萌芽情况。[结果]低盐度对2种植物萌芽有促进作用,在盐度〉10‰的情况下,萌芽受到抑制,盐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结果]2种植物适宜种植在低盐度地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岑软3号苗木分级进行研究,进一步规范其出圃规格,提高苗木质量。[方法]以1年生的岑软3号嫁接苗为材料,测量其苗高、地径、叶片数等8个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聚类分析法对苗木质量进行分级。[结果]28对性状组合中有22对存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4个主成分,保留了82.8%的信息,地径、苗高、叶片数和上部鲜重为主要指标;逐步聚类将岑软3号苗木分成3类;确定其苗木分级:Ⅰ级苗的苗高H≥32.739 cm,地径D≥0.410 cm;Ⅱ级苗的苗高H≥20.666 cm,地径D≥0.323 cm。[结论]逐步聚类将岑软3号苗木分为3类,其中Ⅰ级苗5株,Ⅱ级苗29株,Ⅲ级苗38株。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岑软2号组培继代芽为研究材料,研究水解酪蛋白(CH)、抗坏血酸(Vc)以及光照条件对油茶组培芽增殖与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继代培养基(改良MS+BA2 mg/L+NAA0.2mg/L)中添加水解酪蛋白200 mg/L或300 mg/L,增殖系数达5.1;同时添加20 mg/L抗坏血酸,能有效减少油茶继代芽的褐化;油茶组培继代芽培养最适宜的光照条件是在自然散射光2 000~3 000 lx下培养10天,后期移置3 000~5 000 lx下再培养20天,有效芽数可达23株/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