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以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的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追氮量、果枝数、模拟被害蕾和被害幼铃五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信息表明:低密度或高果枝数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减;受害铃达3个·株-1以上时,增加追氮量(大于180kg·hm-2)将会伤失棉花群体的补偿能力;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多寡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模拟计算表明:百株允许被害蕾608~642个和允许被害幼铃196~214个,采取6.69~6.795万株·hm-2的密度、留果枝数14.7~15.02个·株-1和追氮量154.5~166.5kg·hm-2的农艺措施,可望获得皮棉1350kg·hm-2以上。最后提供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产棉株株型性状时空分布的数学模拟得出:成铃率、衣分、子重、纤维主体长度的空间分布模型为y_(ij)=b_0 b_1x_j b_2x_j,铃重、绒长、纤维强度的空间分布模型为y_(ij)=b_0 b_1x_i b_(11)x_i~2 b_2x_j,棉铃增长的时间分布模型为y=k/1 a exp(—bT),铃重、衣分的时间模型为y=a bT。根据模型得出,高产棉株中、下部及第一、二果节成铃率合计得到80%~90%,时间上抢在7月10日~8月15日这段优质铃开花结铃时间多结铃是棉花株型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介绍了用dBASEⅢ语言编写彩条驱动式菜单程序的设计思想。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实现的例子,这种方法与通过输入功能号的方式选择功能编写dBASEⅢ中的管理系统相比较,大大改善了用户的界面。  相似文献   
5.
星座聚类图的编程与应用陈付贵,孙用明(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基础部)星座聚类是聚类分析中较为直观明显的一种聚类方法,这种聚类方法在现代农业试验多因素数值分类分析中,由于其直观性和准确性愈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终因其计算工作量大,绘制星座过程麻烦,有关这方...  相似文献   
6.
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付贵  张万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43-5444
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最后介绍了底层管理模块的八大功能子模块。  相似文献   
7.
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益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旋转设计所作的三因素试验测得的参数,建立了子棉产量、皮棉产量、霜前花、纯收益等函数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综合农艺措施为;每亩3.2—3.9千株,施纯氮11.3—12.6公斤,14.5—15.5个果枝打顶,并对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豫棉1号是河南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产量高而稳定,为了定量研究本品种产量因素的变化规律与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指标。我们利用1981~1983年河南全省21个区试资料,对其不同产量的亩株数、  相似文献   
9.
当前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多停留在单项试验的定位研究上,缺乏综合农艺措施配套的定量探讨,因而对获得棉花高产优质所需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未能从量化指标上确切地反映。我们以系统工程原理为依据,在当时当地条件下,以晋棉7号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杂交春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为优质棉区域化种植和棉花生态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5年黄河流域17个试点、19个杂交春棉品种的棉花样品,检测其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纺纱指数等8项指标,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总体特征为纤维长度适中、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中等偏高,纺纱指数适纺60支纱的高强力棉仅占22.6%。8项品质指标可归纳为3个公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77.85%。17个生态区划分为5个棉纤维品质生态亚区,Ⅰ亚区包括淮北、石家庄、西华、新乡、杨凌;Ⅱ亚区包括临西、安阳、天津;Ⅲ亚区包括沧州、郑州、昌邑、惠民、运城;Ⅳ亚区含邯郸、商丘;Ⅴ亚区含临清、宁津。Ⅱ亚区平均纤维长度(30.73 mm)、比强度(31.33 CN/tex)、纺纱指数(155.03)为最高,麦克隆值(4.33)为最低,综合品质表现最好,为优质棉区;Ⅰ亚区的纤维品质各项指标略逊于Ⅱ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两亚区棉纤维品质指标中等偏低,为中下品质棉区;Ⅳ亚区棉纤维品质最差,为低质棉区。【结论】Ⅱ亚区为优质棉区,Ⅰ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亚区为下品质棉区,Ⅳ亚区为低质棉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