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3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红江橙上胚轴再生系统建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胚轴、带根上胚轴、子叶、下胚轴四种植体中,上胚轴出芽率、丛生所占比例为最高。不同浓度BA对上胚轴出芽影响不同,其中BA2mg/L效果最好,出芽率及丛生芽所占比例分别达82.8%、86.7%。外植体放置方式影响也较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学上端出芽,另一端出芽率很低。抑菌用抗生素中,300 ̄500mg/L浓度范围内,羧苄青霉素对上胚轴出芽有一定程  相似文献   
2.
葡萄侧芽形成丛生芽过程中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葡萄育苗中,利用侧芽分化形成丛生苗,不仅节省原材料,而且缩短育苗时间,这种方法更适应工厂化育苗的要求,芽形成丛生芽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外源激素的使用与合理搭配,材料基因型及取材季节,取材季节以5月份为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美味猕猴桃叶片外植体转化体系,为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以美味猕猴桃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乙酰香酮(AS)对外植体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瞬时表达阳性率的影响,及暗培养时间与抗褐化剂二硫苏糖醇(DTT)、聚乙烯呲咯烷酮(PVP)对外植体褐化、抗性芽诱导的影响.[结果]仅在侵染菌液中添加AS时,100、150、200 μmol/L AS 3个处理的外植体GUS阳性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14.6%、16.7%、10.7%;而当农杆菌侵染液与共培养基中同时添加100~150μmol/L AS,可使GUS瞬时表达阳性率提高至37.9%.选择培养初期经过2~12 d暗培养后,外植体褐化率不断下降,抗性芽诱导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暗培养6、8d处理的褐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2%和30.6%,且相应的抗性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2%和13.1%,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2.0 g/L的DTT并暗培养6d的效果优于对应浓度的PVP;其中1.5 g/L DTT并暗培养6d,可使外植体褐化率降至13.4%,卡那霉素抗性芽诱导率提高至24.3%.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叶片GUS染色与PCR扩增结果显示,ShivaA基因已转化至美味猕猴桃秦美.[结论]AS不同使用方式及其浓度对叶片GUS瞬时阳性表达率的提高具有明显影响;选择培养初期进行暗培养6~8 d或暗培养结合添加1.0~2.0 g/L DTT抗褐化剂,均可降低美味猕猴桃叶片转化芽再生过程中的褐化,提高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4.
桉树原生质体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尾叶桉、窿缘桉的胚性愈伤组织为亲本材料,采用PEG(聚乙二醇)融合法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桉树原生质体融合的主要因素为:融合液中PEG 克分子量及浓度、Ca2+ 浓度。PEG 以克分子量4 000、6 000 较为合适,所用浓度分别为50% 与35% 时效果最好;融合液中0.4 m ol/L浓度的Ca2+ 的加入有助于原生质聚集体及融合体百分率的提高。融合所用保温温度30℃为宜。融合液中0.4 m ol/L甘露醇的补充有利于原生质与融合体稳定性的保持。异核体核融合率以融合后培养3~5 d 时百分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Quel.)出菇菌袋为材料,研究低温刺激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以建立一套出菇快速集中的高产出菇模式。结果表明,4~8℃下处理剥离塑料袋的菌袋2~3 d,可缩短菇原基形成时间,提高原基形成集中度与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4~8℃下,菌丝4~6 d的后熟作用可使菇原基形成集中度提高至72.7%~76.3%,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提高至115.4%~121.4%;菌丝后熟作用4 d后,在低温处理前给予50~70 mg/L赤霉素(GA)处理对产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棉叶蝉无滞育虫期,当气温低于6℃时,此虫的成虫和若虫处于不活动状态,低于0℃时,则全部死亡,卵亦如此,湖南各观察点田间观察表明,成虫有同期突增现象,从此虫远距离迁徒的天气图分析表明,其迁入天气有2个类型迁入I型,迁入区处在冷锋(静止锋)和切变线南部,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中,如1984年6月14日石门县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始见成虫;b.迁入I型,迁入地区正处在脊前、槽后的偏北气流中,如1987年5月25~31日衡山、长沙、石门、衡阳等县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始见成虫。  相似文献   
7.
以木薯试管苗顶部1~3处的幼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种类、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不定芽生根的影响,并探讨了愈伤组织褐化过程中减轻褐化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含0.5~1.0 mg/L 2,4-D的改良MS培养基上,可诱导木薯叶片产生愈伤组织,其愈伤诱导率为73.33%~89.44%;在愈伤组织的继代过程中,添加了200~300 mg/L PVP的处理可减轻愈伤褐化和提高愈伤增殖率;产生不定芽的最适激素条件是在改良MS培养基中添加0.75~1.00 mg/L ZT;不定芽产生的嫩枝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25~0.50 mg/L IBA的条件下,其生根率达81.13%~90.63%。  相似文献   
8.
摘要:以感病水稻品种汕优63、V优64为材料,探讨不同激素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并对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滤液毒素对愈伤组织增殖与生长以及分化苗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改良N6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5mg/L2,4-D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0.5mg/L6-BA与2,4-D组合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增殖率。在愈伤组织增殖分化培养过程中,随着病原菌滤液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的增殖率不断下降、褐变严重。在继代分化培养中,随着培养基中细条病病原菌滤液浓度的增加,接种的抗性愈伤组织分化苗数、抗性苗比例不断减少,在40-55mL/L的选择压力下,分别得到中抗植株25、14株。因此,利于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并获得抗性苗的细条病病原菌菌液浓度为40-55mL/L。  相似文献   
9.
用20%虫酰肼·毒死蜱乳油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斜纹夜蛾,以24%虫酰肼乳油与48%毒死蜱乳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20%虫酰肼.毒死蜱乳油110ml/667m2、120ml/667m2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比对照药剂24%虫酰肼乳油30ml/667m2和48%毒死蜱乳油150ml/667m2的防治效果好,差异极显著。该药持效期在7d以上,对甘蓝菜安全。建议生产上在斜纹夜蛾幼虫盛发期使用,使用浓度110ml/667m2~120ml/667m2。  相似文献   
10.
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及对4个水稻品种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