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3种入侵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入侵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方法]以3种入侵植物水葫芦、大藻和空心莲子草为材料,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对其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比较。[结果]结果表明,在弱光下(200μmol/m^2·s)空心莲子草实际光合效率(PSII)和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d)都高于大藻和水葫芦,但强光下(800μmol/m^2·s)空心莲子草的PSII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受到显著抑制,大藻抑制程度较低,而水葫芦的耐受性最强。通过快速光曲线发现,在变化的光强环境中,水葫芦的适应能力最好,大藻次之,而空心莲子草最差。强光下水葫芦和大藻非光化学淬灭(NPQ)的主要组分是能态淬灭(qE),而空心莲子草的主要组分是qE和状态转换淬灭(qT)。3种入侵植物中水葫芦的适应能力最强,大藻次之,空心莲子草最低。空心莲子草尽管在强光下受到了损伤,但仍具备较高的光保护能力来助其“过冬”。这些特性可能与植物的入侵性有密切关系。[结论]该研究为探讨入侵植物维持能量平衡的能力与入侵性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药用植物草石蚕产业栽培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地处西南,生态条件适宜草石蚕生长。从重庆市草石蚕的生物学特性、总体栽培情况、栽培面积与分布、栽培方法与产量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草石蚕栽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根瘤农杆菌产琥珀酰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根瘤农杆菌产琥珀酰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结果]最终得到的优化培养条件为:蔗糖70 g/L,酵母粉6 g/L,CaCO_310 g/L,MgSO_41.5 g/L,KH_2PO_40.025 g/L,发酵时间4 d,种子接种量2.5%,培养基初始pH 7.2,发酵温度30℃,摇瓶转速250 r/min。在上述最优方案下,根瘤农杆菌琥珀酰多糖产量达18.550 g/L,比其初始条件下产量(8.010 g/L)明显提高。[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根瘤农杆菌生产琥珀酰多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话梅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话梅食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2种前处理方法(超声萃取法和加沉淀剂法)。结果表明,超声萃取处理后样品色谱图基线不稳,杂峰较大较多;超声萃取处理时苯甲酸和山梨酸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779%和2.291%,而加入沉淀剂处理后二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26%和2.049%;超声萃取法苯甲酸和山梨酸的叫收率分别为106.1%和104.9%,沉淀剂法苯甲酸和山梨酸的回收率分别为98.7%和91.7%。2种前处理方法虽有一定差异,但均符合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5.
探索华山松的离体培养技术,对发展该树种的遗传调控技术和建立相关快繁体系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该试验以华山松的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生长调节剂和蔗糖等因子对其再生体系建立各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DCR+BA 3.0~5.0 mg/L+蔗糖30 g/L+琼脂5.0 g/L,最高诱导率可达到67.57%;②在相同浓度下,BA诱导不定芽的效果好于KT;③继代培养时必须降低培养基中的无机盐和生长调节剂含量;④添加0.1 mg/L IBA和2 g/L活性炭有利于丛生芽和茎段的伸长生长;⑤在附加4.0~5.0 mg/L IBA的1/2 DCR培养基上,从诱导的愈伤组织内可以分化出较粗短的不定根,但植株移栽时较难成活.试验反映出的不同树种的离体胚在培养基上放置取向效应的差异机制问题和华山松的生根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砂引发对苦荞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苦荞麦种子采用不同时间、不同含水量砂引发处理,研究了各处理苦荞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整齐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含水量3.8%的砂引发48 h为最佳的引发处理,发芽36 h种子即整齐出芽,且发芽率达到93%,获得了最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较好的发芽整齐度和较快的发芽速度,是较为理想的砂引发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