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1978—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整理,分析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模型对现阶段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价格和支出(收入)变化已经不再是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粮食、食用油消费份额趋于减少,鲜奶和水产品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升级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个阶段,但总体表现为不断趋近的趋势。城乡居民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均存在消费目标和营养目标不协调的问题,由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消费质量提升以及个性化消费比例的增长将成为食物消费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国内外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信贷风险类型、风险防范机制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发现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信贷模式创新、风险防范机制、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而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微观实证检验、多方合作机制以及征信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此外,本文还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防范制度、金融科技监控、协同征信体系建设以及信贷风险预警等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评价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状况,评估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及短板,对于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以农产品、农业多功能以及农业支撑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系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30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下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①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有机整体,既要体现总体逻辑主线又要体现区域特色。②全国30个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整体划分为3个梯队,且各梯队之间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差异较大,指数得分排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③全国30个省份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发展指数得分整体优于乡村农产品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与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且各地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中存在不同的发展短板和弱项。④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越高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得分也越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双边市场理论为出发点,对农地流转双边市场中介平台定价机制进行了分析,透过中介平台达到双边市场农地供求信息的共享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本文建立在农户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上,从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农地流转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条件。同时着重从中介平台的视角通过平台的构建(包括政府主导的垄断性平台和非政府主导下的竞争性平台),对不同平台下的定价结构和定价策略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要以政府主导下的中介平台服务当地农地流转市场为主导,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对于未来政府构建和规划农地流转市场以方便农户农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尾村是江西省遂川县衙前乡的山区农村,地理位置偏僻,有11个自然村745人,耕地面积少,农民对山林依赖性较强,绝大部分家庭每年经营山林收入占家庭年度总收入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