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深入挖掘当前政策文件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传统数据和非传统数据,构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乡村振兴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同省份之间差距较大,同时,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区域性,与四大经济区的分布高度重合。最后指出要提高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整体水平,各地政府必须了解乡村发展现状,针对短板制定相关政策,中央政府也应加强宏观调控,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中部的农业生产基地江汉平原为研究对象,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业生产服务业4个方面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构建乡村产业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和障碍度模型对江汉平原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乡村振兴优化程度不及乡村产业。有效治理与农业生产服务业对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起阻碍作用,而产业兴旺和乡村旅游业则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推动江汉平原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乡村治理步伐与完善乡村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瓶颈;二要革除乡风陋习,加大种植业规模,补齐发展短板;三要稳步推进产业兴旺与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2010—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区乡村振兴得分位于0.3~0.4之间,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趋势明显,乡村振兴水平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地带特征,各维度发展水平表现出省际差异性;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障碍因子主要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每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贫困发生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占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编制村庄规划的行政村占比及农村恩格尔系数。各省市区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素有所差别,可归为产业发展障碍型、生态环境障碍型和乡村治理障碍型3类。最后,针对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各地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森林碳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则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数,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绩效进行评价;建立岭回归模型,重点分析森林碳汇对乡村振兴绩效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进行关于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数的灰色聚类决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村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建设成果分布不均,地域间差别较大,广大西部地区依然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森林碳汇对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数有显著影响,同时要发挥道路建设的拉动作用,农村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要遵循绿色、低碳准则;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等级为“差”的省份占比为43%,我国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艰巨。据此提出,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充分发挥森林碳汇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支持西部省份重点发展森林碳汇项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数字乡村是党和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突破口。明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衡量两者当前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兴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15—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发展地区分异程度加剧,乡村振兴发展地区分异程度趋于减缓;数字乡村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进步速度逐渐赶超乡村振兴系统。(2)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但目前全国范围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偏低,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3)阻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水平,障碍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村财政投入、提升数字产业化服务综合水平等建议以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垦打造现代农业大产业、大企业、大基地,努力形成现代农业领域航母(简称"三大一航母"),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关联紧密。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探讨广东农垦打造"三大一航母"的时代要求和内涵,通过分析广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短板,理顺发展思路,提出要发挥农场统一经营和管理职能,用工业化理念去发展农业,推动农垦集团、产业集团、农场和职工等主体利益融合,推进全产业链经营,补齐品牌和资本运作短板。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农旅融合的方式连接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帮助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实现乡村转型升级。通过对南京地区9处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的调研评价,发现了建设短板,以期为今后发展提供科学性建议。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乡村产业、乡村景观和旅游开发3个角度入手,建立包含28个评价因子的评价体系,对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的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因子权重方面,项目层乡村产业占比略高于乡村景观,高于旅游开发;要素层中,农业规模化、聚落景观和旅游项目分别在其所属部分占比领先。综合来看,示范村得分均低于4分,尚未达到最优,蓝溪村等3处示范村达Ⅰ类水平,蒋山村等5处示范村达Ⅱ类水平,中桥村仅达Ⅲ类水平。示范村发展总体差异性较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平衡区域发展、挖掘产业特色、协调村域景观和灵活项目设置4个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乡村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乡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文章以湖北省为例,深刻剖析了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存在的问题,如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有效供给不足、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有效支撑不足、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力不强等,提出了加强乡村产业振兴的规划引领、强化科技有效供给、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加强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坦  徐帆 《江苏农业学报》2020,36(3):751-75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成效评估成为各级决策部门与学者关注的重点,但以省域尺度对乡村振兴指数进行动态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振兴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指数的时空变化,比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层面的区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乡村振兴总指数在长江经济带不同空间尺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长江经济带区域间5个层面的乡村振兴指数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差距大。十年间,11个省(市)的乡村振兴指数排名波动较小,总体仍呈阶梯状分布。建议长江经济带省域乡村振兴应进一步加强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区域间协调,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地区及各省(市)制定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与借鉴,也可以为其他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刚  李双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195-197,227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不充分背景下所提出的统领中国"三农"发展的最新纲领,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回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基础上,梳理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产业振兴,农村产业振兴需要不断拓宽农业多功能,大力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实现农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是推动战略方针落地的重要支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坚持以镇带村,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农业、文化、生态等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业,积极推动“绿水青山”价值向“金山银山”经济转化,探索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方式,实现了产业多业态、多功能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方跃  金佳丽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8):1658-1663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已成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深入乡村,调研典型,总结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安基山青创农场依托乌岩春茶园和滑翔伞基地,整合周边乡镇,形成生态农业+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乌岩春茶园与滑翔伞基地耦合共生发展,成功实现产业双赢,农户收入上升,且辐射带动周边76个村庄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融合、产业共生、农民变富、乡村变美。安基山模式的研究和总结对拓展农村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新思路,对促进农村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源融合产业共生助力实现乡村脱贫振兴的安基山模式,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为浙江省甚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视角下,三产融合的发展对于补齐农村产业短板,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三产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湛江乾塘镇三产融合发展情况,从而系统总结出湛江乾塘镇三产融合协调化、绿色化、开放化与共享化发展趋势,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与乡村产业品牌提升方面提出乾塘镇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为更好地促进同类型地区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振兴乡村的大产业。在强化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各类农业服务,对于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言是重中之重。本文从生产效益、农民素质、科技创新、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业新形势5个方面对宿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下一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探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从生态环境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产业与市场接口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支撑生态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能力、加强农业农村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化经营与服务机制、大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以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和乡村振兴质量的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总目标,着力于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的振兴,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发展带来的好处更好地惠及亿万农民.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产业基础薄弱,现代化程度较低,公共保障资源落后等现实困境,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融合发展为出发点,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发展方向,探讨通过发展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加强高等教育和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等5项措施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区域协调战略,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大重要支撑,往往都带有一点短板属性或者说有一点约束性的特点,一旦短板得到修正、约束性被打破,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所带动的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将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那么,按照“木桶原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应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但是,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发力“五大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上,全国各地因“起跑线”不同,步调也就不同。像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的大多数乡村,如今已率先实现了乡村环境治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预期目标,并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路子,取得了“1+12”的良好成效。相比之下,对于平凉市这种欠发达地区而言,乡村环境治理还处在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也就是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于平凉而言,乡村环境治理得先行。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符合新时期乡村产业动能转换的现实需求,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构建坚实的乡村产业经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分工理论,利用2010—2020年度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作用、间接机制和异质性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东部区域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持续高于中西部区域,各区域总体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越高,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越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其中发挥了正向传导作用,其中资本积累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不同维度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其对农业综合生产、产业现代化和产业增收带动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因此,本文从开展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多元投入格局、引导绿色产业化生产方式、完善服务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20.
多功能农业理论是国际上涉及农业政策和乡村发展的一项综合理论,可对我国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从多功能农业的理论内涵着手,梳理国内外多功能农业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经验,指出多功能农业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价值。通过剖析广州现阶段乡村发展诉求,从产业融合、空间规划、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四方面探讨新时期广州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以期实现乡村的价值回归与繁荣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