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氮利用、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豫农20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吸收的影响,并探讨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氮锌配施能够促进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与单施氮肥相比,氮锌配施的冬小麦在开花期、灌浆期吸收的氮素较高,成熟期小麦茎杆氮素含量较低而籽粒含氮量较高.氮锌配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施氮90、180和270 kg/hm2分别配施锌肥15和30 kg/hm2,与单施等量氮肥相比,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4.8%~14.4%、1.4~9.8 kg/kg和0.6~6.4 kg/kg.氮锌配施比单施同量氮肥增产8.6%、10.5% (N90),5.9%、14.6% (N180)和5.9%、5.3%(N270),其中施氮180 kg/hm2配施锌肥30 kg/hm2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锌配施比单施同量氮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3%、9.8% (N90),11.4%、2.3%(N180)和6.9%、5.7% (N270),其中N180Zn15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180Zn30在实现高产的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是比较好的氮锌配施组合.  相似文献   
2.
郁金香是目前最受欢迎,也是最漂亮的球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针对郁金香在园林绿化中的栽培管理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4.
根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基本情况,以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中的南坪村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分析多年来村民贫困的特征、成因,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藉此提出综合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素质培训,规范市场管理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18年野生动物肇事及补偿统计、年度保险理赔金额等资料,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野生动物肇事频繁,范围广,主要的肇事动物有亚洲象、野猪、偶蹄类和灵长类动物等,其补偿工作存在野外查勘工作量大,标准定性难度大,补偿价值标准缺乏依据,补偿机制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改变土地种植结构、恢复与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与完善政策法规及补偿机制、调控野生动物种群、开展野生动物肇事防范宣传等措施来缓解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6.
7.
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党片区域大红菌的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认为,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开发意识淡薄,采菇时急功近利,采收后加工手段落后,导致野生大红菌产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藉此提出了建立共管机制,建立固定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实行村民划片承包管理制度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景洪电站蓄水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10年3月、10月、11月和12月对澜沧江流域景洪电站大坝至思茅港海拔800 m以下区域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有两栖爬行类51种,其中两栖类有22种,隶属于2目6科,爬行动物有29种,隶属于2目10科.对它们的物种组成、地理区系特征和保护等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于2016—2018年,采用野外调查和定点观测的方法,对勐海县刚竹毒蛾进行调查监测和防治研究。结果显示:刚竹毒蛾为1年2代,每年的5月和10月发生;可采用计划烧除,森得保粉剂喷雾、80%敌敌畏乳剂1 000倍液熏蒸等化学方法及频振式杀光灯诱杀成虫的方法进行防治;提出加强预测预报;改善竹林健康状况,减少造成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实施计划烧除等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