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87年自东北农学院马铃薯区域试验材料(东农85-3334)上分离到烟草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简称TNV)。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试验表明,在供试的9种介质中,菜豆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在1%菜豆叶片汁液中萌发最好,而在蒸馏水中没有萌发.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3℃.病菌在低于5℃和高于35℃条件下不能生长;孢子在低于10℃和高于35℃条件下不能萌发.在供试的10种药剂和混剂中,福美双及其混剂对病菌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百菌清及其混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 I-KI 染色法检测了马铃著卷叶病毒(PLRV)。通过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比校表明:马铃薯不同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的顶部叶片和底部叶片对 I-KI 染色的反应不同,无一定的规律性;感病植株的顶部叶片和底部叶片对 I-KI 染色的反应差异较大;I-KI 染色对不同卷叶症状的植株检测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5.
<正> 1982年我们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郊进行病害调查时,曾在当地马铃薯生产田中发现有一种马铃薯叶部新病害,植株发病率达100%,并且几乎所有叶片都有病斑。现将病害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一、病害症状叶片上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直径1~3毫米,病斑正面略突起,黄褐色,病斑干燥后可产生一白色菌膜,后期病斑连片,导致全叶枯死。二、病毒的分离、沌化和致病性测定剪取保存于室内的标本病斑处,  相似文献   
6.
自马铃著植株上分离得到了烟草坏死病毒(TNV)。在测试的13科53种植物中,能侵染8科34种,但人工接种仅在接种叶上引起局部侵染,未发现其系统侵染寄主。该病毒的钝化温度为78~80℃,稀释限点10~(-5)~10~(-6),体外保毒期27~28天。提纯病毒经紫外吸收测定,最高吸收峰为260 nm,最低吸收峰为245 nm,提纯得毒率为7.8 mg/kg接种叶。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 nm。经免疫琼脂双扩散测定,该病毒与TNV标准抗血清产生明显的反应沉淀线。人工接种该病毒不能侵染马铃薯植株的地上部分。块茎病斑为ABC病的C型症状。感病植株所结块茎仅部分带毒。受侵染块茎下一年可产生病苗。  相似文献   
7.
8.
自东北农学院育种试验地的马铃薯植株上所分离的14个具有卷叶症状的病毒标样经生物鉴定、蚜传特性、粒体形态和血清反应等鉴定均为PLRV。分离物85-1在曼陀罗上繁殖,经PEG沉淀,两次差速离心和蔗糖梯度离心后的得毒率为0.1mg/kg材料。提纯材料以接种后4~6周的曼陀罗最好。  相似文献   
9.
赵宁  王人元 《中国马铃薯》1989,3(4):229-233
<正>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于1922年已被发现,但其病原鉴定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直到1967年 Diener 等首次发现该病由是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简称 PSTV)所致。PSTV 的寄主范围很广,但绝大多数属于无症侵染。早期 PSTV 的诊断主要靠生物鉴定的方法进行,后来很多学者试图利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但由于 PSTV是1个没有蛋白质衣壳的小分子量核酸,不具抗原性,故不能制备其抗血清。Morris 等1975年首次报道了用单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简称PAGE)法检测 PSTV;Owens 等1981年报道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在马铃薯上广泛存在,目前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对马铃薯生产威胁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