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麦作为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植物,世界各地都有小麦作物的种植,我国小麦的种植量非常大,因此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可以被制成各种食品和饮料,并且其自身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提高小麦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那么就必须对土壤实施合理的施肥。小麦种植中的施肥技术以及小麦需肥特性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小麦种植的品质和产量,施肥可以为小麦提供丰富的营养,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小麦需肥特性的研究,同时探讨施肥中需要严格遵守的相关原则来进行施肥技术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小麦施肥的选择和施肥方法等,为小麦种植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豫南砂姜黑土区玉米新型肥料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豫南砂姜黑土区玉米产量与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本研究以常规尿素为对照(CK),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对比分析同等施肥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CRU)及含生物质炭(BU)、微肥(MU)、腐植酸(HAU)尿素4种玉米新型肥料对玉米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同时,评价施用新型肥料对土壤硝态氮残留及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新型肥料较CK均提高了玉米子粒产量,增幅范围为2.7%~10.9%,其中,以HAU增幅最高(10.9%),CRU (8.8%)次之,BU和MU增幅相对较低。与CK相比,HAU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提高了9.7%和9.2%,植株氮和磷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0.6%和27.5%,差异显著;其他处理产量构成因素、养分吸收量与CK之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HAU较CK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其中,0~20 cm土层降幅为26.4%,20~40 cm土层降幅为32.4%。各处理产投比由高至低依次表现为HAU (2.14)>CRU (2.05)>MU (2.04)≈CK (2.04)>BU (2.03)。因此,在豫南砂姜黑土区施用含腐植酸尿素不仅能够促进玉米增产增收,而且能够降低土壤硝酸盐污染的风险,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不同基追比例配施对洛麦23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秸秆还田配合合理的氮肥基追比例施肥对提高洛麦23小麦产量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其中处理6氮肥用量210 kg/hm2、基追比例5:5为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4.
潘秀燕  王辉  张雷 《中国种业》2020,(12):101-102
遂麦139是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农业科学试验站以豫农416作母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资源材料XNS16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高产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在近几年的品种比较、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过程中,经历了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等病害严重流行的不同年份,也经历过春季低温霜冻的倒春寒不良气候,在多重自然灾害的考验下,该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等优良特点。本文就该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关键栽培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两组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苯磺隆对甘蓝型胞质不育系8963A在杂交油菜制种中辅助化学杀雄的最佳喷药时期是最大花蕾平均直径2.5 mm(平顶期),最佳喷药剂量是浓度为0.094μg/ml的药液每亩地16kg。最佳喷药时期搭配最佳喷药剂量可以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和质量,该试验结果对低温敏感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制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3年遂平县遭受历史罕见的严重倒春寒、晚霜冻天气,小麦出现空颖白穗或瘪穗等小穗不孕现象.基于小麦所处生育期及当时生育期的天气条件,明确了2013年度小麦低温冷害的类型为障碍型冷害,并提出了冷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早熟、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穗源988是河南省新审定、具有农业生产化经营价值的优良品种。本文通过详细介绍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选育过程、品种表现及主栽技术来促进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更好地为油菜产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8.
9.
为探讨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小麦-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了0、1/3、2/3和100%玉米秸秆还田量处理(CK、S3、S6和S9)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细菌群落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S6和S9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12.9%和14.4%)、碱解氮(21.4%和25.6%)、有效磷(17.9%和20.5%)和速效钾含量(25.9%和29.8%)。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脲酶、纤维素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2.5%~44.6%、23.9%~52.1%和16.6%~46.7%,且S6和S9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聚糖酶活性(32.7%和21.2%)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53.5%和54.4%)。与CK处理相比,S6和S9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加,而S3处理则无显著变化。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其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秸秆还田处理下显著降低了2.6~4.7个百分点,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S6和S9处理下显著增加了3.8、4.9个百分点;热酸菌属、布氏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细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在秸秆还田处理下显著增加了1.2~2.9个百分点,而布氏杆菌属相对丰度在S6和S9处理下显著降低了1.4、1.8个百分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脲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综上,在砂姜黑土区,2/3(6 000 kg·hm-2)和100%玉米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均能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生物学特性,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