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1.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5):149-151,159
高朋贵友远方来茶,自古以来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由茶叶的加工、种类、品茶、茶道延伸出来的一系列茶文化,又和曲艺、诗画、宗教等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使茶常常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据记载,第一个在中国学习饮茶,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到日本的是荣西禅师。而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韩国,在茶文化上的启蒙也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不无关系。因此,东方的茶文化十分发达并自成体系。上世纪末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国家的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茶。因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2、矿物质、氨基酸、茶多酚…  相似文献   
2.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3.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4):122-126
扶植民族艺术花 走进老舍茶馆的西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老舍茶馆的两大立馆宗旨。  相似文献   
4.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茶艺茶道天人韵“艺”与“道”之辨是一个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哲学命题,消除技术对心智的制约,消除心与手的距离,由技入道,解衣般礴,老庄的疱丁解牛中所阐释的意境常常影响了国人的审美意识,渗透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之中,茶文化自然也浸润与此。“茶艺”与“茶道”之辨也是茶文化  相似文献   
6.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7.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4,(4):239-244
“盛世兴茶”——,一声轻叹,一位历经人世变迁,深得茶中况味的老人左手托着盖托,右手拿着盖碗的碗纽,这是他挚爱一生的花茶,看着手中黄色盖碗上的“老舍茶馆’’字样,清亮的茶汤中映出了他那历经风霜的脸,几度风华,几番茶香,久远的记忆在酽酽的茶香弥漫开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