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快速获取土层厚度信息,提出利用土壤机械阻力判别土壤层次结构,设计了一种能够自动记录土壤机械阻力、测量深度、加速度等参数的便携式圆锥仪,在加速度补偿修正非匀速误差的基础上,利用圆锥指数,基于包络检波和Hilbert瞬时振幅特征值聚类算法实现土层结构及土层厚度信息的精细获取。仿真试验和实地测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土层物理特性差异明显的土体结构,该方法能有效获取土层厚度信息,相对误差不超过10%,本研究可为耕层厚度的测量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快速获取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和精细刻画城乡土地利用差异,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2影像数据,采取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影像分割,利用隶属度函数与决策树方法相结合的非监督分类算法对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并选取了不同方向的城乡梯度样带进行了土地利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模糊决策树方法的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93.7%,Kappa系数0.892,分类精度较高。分析上述结果发现: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与城乡居民点用地为主,林地、草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空间比例较低,土地利用的城乡梯度特征明显;耕地集中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7km的东南、南、西方向;城乡居民点整体分布分散,在距离城市中心3km以内、5km、8~9km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建议涿州市依据预期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强度,同时提高林地、草地、水体等生态空间比例。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等成果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分析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阐述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理论体系,对不同层次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东北地区为例,测算了区域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并划定生产潜力区,为实现区域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的空间分异规律有助于完善耕地保护政策。该研究以2018年石家庄市遥感影像和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分别计算基于地块尺度耕地的物质生产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价值,并引入梯度分析方法,以城市中心为原点分别设置梯次环和采样条带,对其价值变化进行梯度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石家庄市耕地总功能价值沿"城-乡"呈现出"上升-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在第四环价值达到倒"U"型趋势的顶点。1~5环各项功能价值呈上升趋势,7~10环各项功能价值显著下降。2)基于梯次环的分析发现距离石家庄城市中心10~40 km的1~4环耕地各功能价值最高,其中物质生产功能在4环达到峰值,生态维持功能在3环达到峰值,6~10环呈显著下降趋势。3)基于条带的分析发现,在南北向条带上耕地各功能价值变化呈"上升-下降"的倒"U"型趋势,生态维持功能价值呈现出对称的"M"形,东西向样带上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在西部变化显著,而生态维持功能价值在东部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5.
基于选择试验法的北京市城乡居民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算北京市城乡居民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检验二者的支付意愿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制定面向对象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借鉴。[方法]采用选择试验法(CE),R统计及部分经济学模型。[结果]农村居民对保护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分别为67.24,113.75,51.47元/a,而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分别为58.07,66.40,150.80元/a。[结论]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个体支付意愿与其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家庭抚养人口数显著相关;从二者耕地功能需求的角度看,城乡居民对耕地各项功能需求最高的分别为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在需求差异的驱动下样本在选择集中做出符合自己需求偏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中国土地整治自1997年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对于实行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该文回顾了近20 a来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土地整治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1次新的调整,迈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的第4阶段。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土综合整治实践程度较低,资源环境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区域差别大,土地生态整治实践水平不高,土地整治资金稳定性不足。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要创新理念,引导土地整治向绿色化为主导特征的方向转变;二要顺应发展要求,重构土地整治新战略,稳定布局、消除障碍、阻止退化、修复污染,分类型、分区域、分程度规划组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三要重点建设生态良田,使中国高标准生态良田达到6.67×107 hm~2以上;四要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全面节地战略;五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六要加强示范建设、完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集聚格局和边界修正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划定优质高产、连片闭合、空间连续、边界清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地块空间组合"回归其"分区"的科学本质,形成具有空间调控与引导作用的闭合区域,对促进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在从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发展稳定性和生态安全性4个方面评价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确定优质基本农田空间集聚格局,进而利用缓冲区分析提取线状地物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划定具有空间调控与引导功能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研究结果表明:1)平谷区基本农田综合质量指数平均为53.66,综合质量整体较优。2)基本农田高高集聚区(H-H)和低高集聚区(L-H)形成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11 568.93 hm2;3)经边界修正后,平谷区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44个,面积共13 395.99 hm2,涵盖基本农田比例约80%;相比原方案,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空间连片度、边界规整度及用途均质度等方面均得到优化。未来应加强保护区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加快区内非农地类退出,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建设,实施基本农田园区式管理。基于空间集聚格局与边界修正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法可为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围绕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重大战略问题,新时期耕地保护需要运用新思维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生态良田工程.本文分析了当前耕地保护面临资源禀赋不足、结构性变化、组织水平滞后三大关键问题,系统分析了耕地保护和良田建设的基本逻辑,提出运用耕地系统思维开展生态良田工程建设,从科技创...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政策视角的家庭农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嘉兴市耕地细碎化和空间集聚格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探索耕地细碎化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耦合关系,该文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获得嘉兴市耕地细碎化指数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的耕地细碎化结果表明,嘉兴市3个耕地细碎化指数的空间聚集程度顺序是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分散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嘉兴市3个耕地细碎化指数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中在H-H型(高-高关联)和L-L型(低-低关联)的镇(街道)占到了80%以上。耕地斑块面积指数强势H-H型主要分布在嘉兴地区西部的桐乡市和海宁市,耕地斑块分散指数强势H-H型主要分布在嘉兴地区东部的平湖市、南湖区和海盐县,耕地斑块形状指数强势H-H型主要分布在嘉兴地区东部的平湖市和嘉善县。进行耕地细碎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性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点分散度指标和斑块面积指数以及斑块分散指数的空间耦合性最好。分析嘉兴市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为耕地保护在空间格局优化上提供参考和建议,对于农村土地整治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