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它是通过专用的机械代替人力进行栽秧苗,从种子的播种开始,采用塑料盘育秧,培育出机械所需的壮苗,达到精确播种的目的。减少了种子的用量,提高了秧苗的质量。块状秧苗放到插秧机上,进行机械作业,实现了插秧的机械化的一项节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技术。  相似文献   
2.
鑫源596是山西亿鑫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3年审定的玉米品种,鑫源596的选育是以增强抗性和适应性为主线,强化育种环境的选择压力,以优异种质改良、创新与利用为基础,坚持"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实施多地点、高密度、少施肥和少灌水的技术路线,选育出鑫源596玉米品种。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粮饲兼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的特点,适宜于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蒙古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资源分布、形态多样性、引种栽培、新品种选育以及野生资源恢复等方面综述了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并建议通过适宜地引种和优良新品种选育,提高栽培蒙古黄芪的品质。此外,还要加强野生蒙古黄芪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4.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密度制约对源库形成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大丰26和平展型太单23为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1.5万,4.5万,7.5万,10.5万株/hm2共4种群体规模,系统研究了不同株型的光合系统与干物质生产、籽粒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源库关系等在群体调节上的异同,并提出挖掘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途径。结果表明,紧凑型大丰26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平展型太单23最适密度为4.5万株/hm2,前者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群体调节作用小于后者,但获得最高经济产量适宜经济系数都在0.5左右,适宜源库比均为1.50左右;生长发育后期,紧凑型大丰26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次作用因株型而异,平展型太单23在充足穗数前提下,主攻粒质量为主,稳定粒数为辅,而紧凑型大丰26在充足穗数前提下,为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宜二者兼顾。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Myb2-Ⅱ的功能,利用SalⅠ和SacⅠ双酶切的方法,构建了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PEBV,获得了正义PEBV-35Sp-TaMyb2-Ⅱ-NOSter阳性克隆,实现了TaMyb2-Ⅱ基因的定向克隆。  相似文献   
6.
旱玉5号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于1999年以自选系太160-2为母本,耐深播长根茎玉米自选系LR1921为父本组配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从出苗到适宜采收期(蜡熟期)需有效积温2550℃,在太原地区春播生育期大约115d。旱玉5号增产潜力大,生物产量高,活秆成熟。在各级示范试验中该品种表现为优质、高产、稳产,并且抗多种病害,抗倒伏,抗旱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该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6500株/hm2。平均产量为9276.5kg/hm2。  相似文献   
7.
春早单1号玉米杂交种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1998年以自育系"9503"为母本,"9504"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属极早熟类型,全生育期需≥10℃积温2000℃~2050℃,生育日数100d左右。1999~2002年在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2003年3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春早单1号"。  相似文献   
8.
长根茎玉米自交系及群体材料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9年在田间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的72份玉米自交系及2份玉米群体材料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对玉米丝黑穗病表现高抗的自交系有LR9701,LR147,LR2051,LR综63和P138共5份,大多数玉米自交系对玉米丝黑穗病表现感病和高感。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评价,对玉米抗病育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旱作区马铃薯种植品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及马铃薯产业发展。为筛选适宜山西省旱地种植的马铃薯优良品种,以山西省主推品种‘并薯26号’为对照品种,引进的9个马铃薯新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薯块性状、产量及品质进行评价。试验品种(系)生育期为101~110 d,其中‘冀张薯14号’生育期最长,收获时仍有少部分花,生产中可适度控旺或育苗移栽延长生育期进行种植。‘141-2’‘141-3’和‘冀张薯14号’结实性比较好,可作为旱地马铃薯育种亲本利用。块茎产量最高的是‘冀张薯14号’为47 968 kg/hm2,其次是‘141-4’,这两个品种(系)产量超过对照品种‘并薯26号’,但差异不显著。‘141-4’及‘京张薯1号’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大于0.6,综合营养较好。通过试验鉴定,筛选出一些可在山西省旱作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综合性状良好的品种(系),但还需要进一步种植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Myb2-Ⅱ的功能,利用SalⅠ和SacⅠ双酶切的方法,构建了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PEBV,获得了正义PEBV-35Sp-TaMyb2-Ⅱ-NOSter阳性克隆,实现了TaMyb2-Ⅱ基因的定向克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