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为明确歧口凹陷沙三段岩性体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空间,通过大量岩芯观察,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歧口洼陷沙三段的沉积相类型和物源体系。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滩坝;沧县隆起(葛沽、小站、沈青庄-大青旺)、港西凸起、埕宁隆起和羊三.木凸起为主要的物源区。在详细分析沉积体平面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古地貌、构造特征和物源区性质等因素控制了各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并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促进了美洲地区大豆高效、高产生产。文章逐一归纳了抗草甘膦、草铵膦、磺酰脲类、麦草畏、2,4 D和异恶唑草酮等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的培育、作用原理及利用情况;围绕可能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指出培育兼抗多种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建立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今后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T1(常规复合肥)、T2(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3(控失肥替代30%氮肥)、T4(生物有机肥和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田面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氮磷流失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处理T1的田面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0.30,0.45 mg/L,与T1相比,T2、T3、T4的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2.2%,6.5%,5.3%,田面水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26.7%,15.6%,13.3%。T1的径流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达17.68,1.60 kg/hm~2,处理T2、T3、T4的径流总氮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35.0%,30.8%,25.5%,径流总磷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16.3%,21.9%,22.5%。处理T1的籽粒产量为8.95 t/hm~2,处理T2、T4的产量较T1分别增加了7.8%,6.5%,差异显著,处理T3的产量较T1降低了2.2%,差异不显著。与施用常规复合肥(T1)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2)、生物有机肥与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T4)这2种施肥模式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杰杰 《新农村》2005,(10):24-24
有些夫妻,常为他们的性格不同而苦恼。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性格好,而抱怨对方的性格“不好”,并为此经常发生争吵,影响了夫妻感情。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周围所熟悉的夫妻就不难发现:不少性格不同的夫妻,其实相处得很好。相反,有些性格相近或相似的夫妻,却也有经常争吵,这是为什么呢?事实告诉我们:夫妻相处如何,并不在于性格是否相同,而是在于夫妻之间如何相处。即便是性格差异较大的夫妻,只要能按以下几点去做,也会相处得很好,成为恩爱夫妻。  相似文献   
5.
为发掘大豆叶色新基因资源,探讨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机理,本研究以南农99-6芽黄新突变体vl-1和野生型(WT)品种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分析突变体与野生型形态、叶绿体结构、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并进行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vl-1幼叶呈黄色,其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绿体内基质片层排列疏松且减少,原片层体居多;突变体vl-1成熟叶片的叶色转绿,其光合色素含量、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野生型均无显著差异,但胞间CO2浓度显著低于野生型。突变体vl-1与2个正常叶色亲本杂交衍生遗传群体叶色分离比例分析表明,芽黄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科丰1号×突变体vl-1 F2群体将芽黄基因vl1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顶端SSR标记BARCSOYSSR_08_0037和BARCSOYSSR_08_0073之间,物理距离为628 kb,该区段未见大豆叶色基因定位的报道,共包含76个预测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大豆芽黄的遗传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紫金山两种主要林型有机物层中丝状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紫金山两种主要林型,栓皮栎林(Quercus variabilis)和马尾松-枫香(Pinus massoniana-Liguidam barformasana)混交林的有机物层(L, F, H层及土壤淋溶A层)可培养丝状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离鉴定,共得到真菌67种,其中接合菌3种、子囊菌5种、半知菌类56种和未确定种3种,半知菌类最为丰富。两种林型分解真菌优势种群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曲霉(Aspergillus spp.)、枝孢(Cladosporium sp.)、毛霉(Mucor sp.)、青霉(Penicillium sp.)、木霉(Trichoderma spp.)、根霉(Rhizopus sp.)、粘帚霉(Gliocladium sp.)。混交林型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栓皮栎林。两个林型均以F层真菌种类最多,但F层之间和L层之间真菌多样性差异较大。在混交林型中从马尾松针叶上分离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比从枫香上分离得到的少; 从马尾松针叶上分离的真菌丰富度随着有机物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枫香则反之。比较两个林型以及混交林的两种落叶上真菌种类发现,随着有机物层深度的增加,真菌的种类差异性却随之减少,即同时出现在两个林型或两种针叶上的真菌种类增多。真菌种类随着分解过程的进行具有明显的演替现象。混交林型中同一层内不同落叶上分解真菌多样性的差异,表明凋落物基质的差异是决定真菌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开花期是大豆重要的生育期性状,不仅决定了大豆品种的适种范围,而且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江淮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大豆产区,目前对该地区夏大豆开花期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利用2个夏大豆材料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开花期进行QTL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提供依据。【方法】以科丰35(KF35)和南农1138-2(NN1138-2)为亲本,构建了含91个家系(F2: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K3N-RIL),在6个环境下调查开花期性状数据。利用限制位点相关DNA测序(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技术对群体亲本及家系材料进行SNP标记分型,并利用窗口滑动法进行bin标记划分。利用bin标记构建该群体的遗传图谱,结合多年多点的表型数据,使用QTL Network 2.2软件中的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model 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和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_011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开花期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在大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获得36 778个高质量SNP标记,被划分为1 733个bin标记。利用1 733个bin标记构建了一张覆盖大豆20条染色体遗传图谱,图谱长度为2 362.4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4 cM。利用MCIM法共检测到9个控制开花期的加性QTL、2对上位性QTL和1个环境互作QTL,3种效应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3.9%、4.6%和2.1%。利用CIM法共检测到10个控制开花期的QTL,其中qFT-8-1qFT-11-1qFT-15-1qFT-16-1能在3个及以上环境检测到。综合2种分析方法,共检测到12个开花期QTL,其中qFT-8-1qFT-11-1qFT-15-1qFT-16-1qFT-16-2qFT-20-1qFT-20-2等能够被2种方法检测到。同时qFT-5-1qFT-8-1qFT-8-2qFT-13-1qFT-15-1qFT-20-2等是本研究新检测到的开花期QTL。【结论】夏大豆开花期遗传构成复杂,但加性QTL效应占绝对优势,上位性互作及环境互作效应对开花期影响较小。qFT-8-1qFT-11-1qFT-15-1qFT-16-1能够被2种方法在多个环境中检测到,是NJK3N-RIL群体中控制开花期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8.
从抗病育种角度出发,综述了大豆灰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点、生理小种分化与鉴别、病害流行规律与防控、大豆对灰斑病抗性的鉴定方法与抗病种质(基因)发掘、抗病常规及分子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大豆灰斑病抗性育种研究应加强病菌致病机理及生理小种划分、抗病资源(基因)发掘、常规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新育成大豆品系SSR标记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基因型分析是作物品种多样性评估、优异种质发掘与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利用覆盖大豆全基因组的60个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以黄淮海地区新近育成品系为主的284份大豆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以揭示我国黄淮海地区近期大豆育成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在供试群体中,60个标记共检测出363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平均有6.05个;PIC指数变异范围为0.297~0.849,平均为0.614。黄淮海地区大豆新品系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为5.75,PIC指数平均为0.604,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不同省区中,北京、河北材料多样性最高。基于SSR数据的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5大类,聚类结果与品系的地理来源相关。进一步选出8对SSR引物能够区分供试材料,可用于构建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鲜切豇豆的保鲜效果,在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采用0、0.5 kJ/m2的UV-C处理豇豆,然后将其置于4℃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采用0.5 kJ/m2UV-C照射可以维持鲜切豇豆较高的V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减少鲜切豇豆丙二醛(MDA)的积累,同时还能保持鲜切豇豆较高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并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包括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一定程度上稳定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综合来说,0.5 kJ/m2UV-C处理可用于鲜切豇豆的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