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喹乙醇对鲤鳃组织Na+、K+-ATP酶活性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含不同喹乙醇剂量的饲料饲喂健康鲤鱼种,研究饲料中不同喹乙醇剂量对鲤体成分含量、血浆生化指标以及鲤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喹乙醇对鲤的生化毒性。试验分成6个喹乙醇处理组(0、200、400、800、1600、3200mg/kg),试验期60d。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各组中采血、取全鱼样和鱼鳃样,进行不同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喹乙醇使鱼体脂肪含量轻度上升,使灰分沉积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在较高喹乙醇剂量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活性降幅较大,血浆中葡萄糖(GLU)、胆固醇(CHO)、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高密度脂蛋白(HDL)、白蛋白(ALB)、K 、Ca2 、P含量升高,肌酐(CRE)和CO2含量降低,其他测定指标变化不明显。鳃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随喹乙醇剂量的升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喹乙醇剂量达1600mg/kg以上时,Na 、K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1600mg/kg以上的喹乙醇剂量可以明显干扰鲤的正常生化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自制1%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采用ELISA和HPLC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分别分析血清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PKsolver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参数分别为:达峰时间Tmax为(4.00±0.00),(2.67±0.67)h,峰浓度Cmax为(363.25±13.39)ng/mL,(282.19±24.59)ng/mL;半衰期t1/2为(81.24±10.80)h,(70.61±15.3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7.52±1.24)μg·h/mL,(17.39±2.38)μg·h/mL。相同注射方式,相同剂量的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比较,血药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实测数据峰浓度Cmax差异显著(P0.05),其余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新西兰兔皮下注射多杀菌素吸收快速,消除缓慢,药物作用半衰期长,可在体内持续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3.
喹乙醇对鲤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一龄越冬的德国镜鲤为试验对象,测定一次内服和腹注喹乙醇96h的死亡率,探讨喹乙醇对鲤鱼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2-10g/kg体重的等比浓度梯度喹乙醇内服剂量不引起任何毒性反应,腹注喹乙醇LD50为1022.6mg/kg。结果提示,喹乙醇对鲤鱼的毒性极低。  相似文献   
4.
分析综合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优势和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综合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通过专业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 实现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实践, 有效地提高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6.
喹乙醇在鲤鱼体内的积累与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8个不同喹乙醇剂量(0、50、100、200、400、800、1600、3200mg/kg)的饵料和6个不同喹乙醇剂量(0、200、400、800、1600、3200mg/kg)的饵料对鲤鱼Crprinus carpio L进行2批饲养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并分析了不同剂量和摄食时间(实验1)、不同剂量和停药时间(实验2)鲤鱼组织中药物的积累和残留。结果表明,各种组织中喹乙醇的蓄积量随时间的延长和给药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组织对会喹醇的蓄积能力不同。其中以肝脏为最大,肌肉为最小。组织喹乙醇的消除速度,以肌肉的为最慢。肾脏为最快。在所有给药组中,喹乙醇在组织中的残留水平可在停药6d后降低到检测限以下,说明其消除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 )、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4种喹诺酮药物抑制鱼类体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rrmnas 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和8时,4种药物的MIC和MBC均最小,当pH升高或降低时,MIC和MBC均明显升高,抑菌活性明显降低。Mg^2 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Mg^2 浓度的升高,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和MBC均升高;当Mg^2 浓度为0~2.0mg/mL时,二氟沙星的MIC无明显变化;Mg^2 浓度为1.0mg/mL时,二氟沙星的MBC由0.8μg/mL上升到3.2μg/mL,单诺沙星的MIC为0.00625μg/mL,但随着Mg^2 浓度的增加,MIC和MBC均有升高。细菌接种量为10^2~10^5 CFU/mL时,环丙沙星和二氟沙星的MIC和MBC均无变化,只有当菌数增至10^6 CFU/mL时,MIC和MBC才开始随着接种细菌量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能明显降低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剂量(20,50,100mg/kg)的达氟沙星连续口灌史氏鲟,于首次给药后的第5,10,15,20天采集其血液和肝脏,用考马斯亮兰试剂盒测定血浆蛋白和肝脏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对肝脏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各剂量组肝脏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仅第20天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自给药后第5天各剂量组史氏鲟肝脏蛋白含量下降较明显,随给药时间延长,20mg/kg组史氏鲟肝脏蛋白含量逐渐升高,50mg/kg剂量组和100mg/kg剂量组史氏鲟肝脏蛋白含量先升后降,其中100mg/kg剂量组下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恩诺沙星在水生动物疾病防治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恩诺沙星 (Enrofloxacin)又名乙基环丙沙星 ,由德国拜尔公司创制 ,于 1987年首次上市 ,是上市的第一个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该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均有效 ,敏感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较低。我国于 1994年投放市场 ,现已大量应用于畜牧业的生产实践中 ,被誉为防治畜禽疾病的新武器。该药投放到市场上之后 ,也很快受到水产工作者的重视 ,并进行了一些该药在水生动物疾病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恩诺沙星对水生动物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恩诺沙星主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合理应用恩诺沙星治疗猪大肠杆菌感染,采用猪体内安装组织笼的方法,研究感染组织笼用药后,组织笼内大肠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不同大小的组织笼内的药动学特征不同,在小组织笼内的半衰期明显大于在大组织笼内的半衰期,在相同大小的组织笼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半衰期表现为增长。感染笼注射恩诺沙星前后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亦有不同,在大组织笼和小组织笼内,无药对照笼内的细菌在试验的过程中细菌的数量均基本上保持恒定,大组织笼内注入2MIC的恩诺沙星后,细菌在被抑制9 h后,出现再生长现象,而在小组织笼内细菌在被抑制12 h后,出现再生长现象。注入5MIC或8MIC的恩诺沙星后,大小组织笼内的5MIC和8MIC的细菌杀菌曲线几乎重合,并都在24 h后,在组织笼内检测不到细菌。细菌在接触药物的早期阶段下降最为迅速。通过分析认为,如果药物在体内消除慢,可以适当减少抗菌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