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用不同药剂在向日葵白绢病发病初期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99%噁霉灵4 000倍处理对向日葵白绢病防治效果最佳,具有保护与治疗作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薤又称藠头,是我国特色蔬菜。近年来随着薤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蒜根螨(RhizoglyphusalliiButetWang)对薤的为害也迅速加重。大蒜根螨群集于薤地下肉质鳞茎处取食为害,受害鳞茎细小,虫量高时鳞茎由外向内腐烂,干燥时外层表皮变褐;地上部表现生长缓慢,叶片细少、发黄,基部叶片逐渐黄枯并向心叶扩展,重发田块常断垄绝收。  相似文献   
3.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对黑条矮缩病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水平,对浙西北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侵染循环及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病病丛的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或趋随机分布为主,其次为均匀分布.在丛发病率较高或较低时,为聚集分布型.根据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在田间以聚集分布居多的特点,抽样调查以选择单行或双行直线平行跳跃法等较宜.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1.96)2/D2(1.08541/m-0.1786).  相似文献   
5.
灰飞虱在水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对灰飞虱在稻田的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水稻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测定,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下时,λ<2,聚集是由周边环境、移栽期、生育期等某种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上时,λ≥2。而若虫:λ均≥2。其聚集因素是由灰飞虱自身特性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引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35595/m+0.41366)和T(n)= 5n±4.13778 。研究结果为稻田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组合适期施药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初病期和盛发期各施药1次,防效较好的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井冈霉素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效分别为84.9%和78.9%。相同药剂施药2次,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的防效要显著高于井冈霉素的防效。不同药剂组合中,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井冈霉素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结果表明,在纹枯病初病期以施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为好,在病情盛发期则施用井冈霉素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观察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杀虫谱较广,诱杀害虫涉及6目近50多种,对斜纹夜蛾、棉铃虫、瓜绢螟、豆荚螟、小菜蛾、猿叶甲等常见蔬菜害虫和地老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均可诱杀。年单灯累计诱虫2万多头,挂灯区8月上旬高山甜椒上斜纹夜蛾着卵量较无灯区降低57.9%,幼虫数量降低66.8%,可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全年诱虫量从5月上旬开始突增,7~9月为高山蔬菜害虫诱杀盏期,按害虫种类分,地老虎、金龟子5月中旬开始突增,6~7同为诱杀盛期;斜纹夜蛾、棉铃虫、瓜绢螟从6月下旬开始突增,8~9月为诱杀盏期。  相似文献   
8.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病虫观测站1969-2009年的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晚稻褐飞虱发生关键因子筛选与回归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主要是上一代褐飞虱的发生量、2-3代灯下诱虫量、水稻前期的田间发生率。逐步回归研究结果,连作晚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1)逐步回归方程Y1 = -8.9742 -0.2484X1 +0.5705X3 -0.4806X4 +0.0309X9 +0.24205X10;连作晚稻10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2)逐步回归方程Y2=0.74638+0.3303X1 -0.28X2 -1.3136X3 + 1.7233X4 -0.2762X10+0.7946X11;单季稻8月下旬褐飞虱田间发生量(Y3)逐步回归方程Y3 = 4.1037 +0.64817X2-1.564X4+ 1.4128X6 + 0.1762X - 0.0238X8 +0.0752X9; 单季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4)逐步回归方程Y4=2.2717 +0.3217X1 -0.4132X2+ 0.3418X4 +0.3458X5 + 0.6962X10;逐步回归方程可作为褐飞虱发生趋势中短期预报应用,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水稻当家品种的抗虫性变化和主治药剂防治效果与抗药性变化等情况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单季稻“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与本地单季稻当家品种两优培九相比,甬优9号病虫发生有如下特点:①移栽期较迟避过了1代二化螟的为害,因此1代﹑2代螟虫为害较轻,但由于甬优9号生育期较长,穗期3代螟虫虫伤株为害相对较重。②稻纵卷叶螟发生前期四(2)代发生轻于两优培九,中期五(3)代发生重于籼型两优培九。③稻飞虱发生前中期四(2)﹑五(3)代白背飞虱和五(3)代褐稻虱发生较轻,同时茎秆粗壮,耐害性较好,后期六(4)代褐稻虱的发生重于两优培九,由于成熟期较迟还增加了10月份七(5)代的发生为害。④易感稻曲病。针对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在防治策略上调整如下:①放宽甬优9号营养生长阶段的防治指标,发挥甬优9号耐害性强的优点,减少病虫防治次数,保护和利用天敌的生态调控能力。②根据破口期天气情况,做好稻曲病等穗期病害的预防。③抓好穗期3代螟虫﹑褐稻虱的防治,确保丰收。  相似文献   
10.
苯甲·嘧菌酯等药剂防治早稻纹枯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5%井冈霉素水剂在早稻纹枯病发病初期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32.5%苯甲·嘧菌酯40 mL、24%噻呋酰胺20 mL、75%肟菌·戊唑醇15 g对早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分别为89.7%,81.9%,81.6%,在早稻纹枯病发病初期1次用药即可控制全生育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