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概述了2008年夏季濮阳市气象要素的气候状况,并对季内出现的主要气候事件作了评述,最后着重分析了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今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防灾、抗灾能力还比较薄弱,时有发生的干旱、洪涝、冻害、冰雹、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常会造成粮食减产,威胁粮食安全。研究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提出应对措施,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的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3.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为材料,通过对比研究表明,CML288对光周期非常敏感。通过长、短日照挪移试验发现,CML288短日照处理条件下,6~7叶期是光周期反应最敏感时期,7~9叶期是光周期敏感持续期,但敏感效应明显减弱。以CML288敏感期叶片与茎尖为材料,利用SSH技术构建了对长日照敏感而特异表达的基因文库,3 000多个单克隆被有效富集。对差减文库中分离的64个特异表达EST序列分析表明,16个EST序列与玉米已知功能的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41个序列与其它物种编码序列同源性较高;7个EST没有同源的序列,可能代表了新基因。  相似文献   
4.
豫东北气温变化趋势及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要: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濮阳多时间尺度气温的变化特征,及气候趋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降温趋势分别为0.23~0.46℃/10a、-0.05~-0.11℃/10a年和0.14℃/10a;年高(≥35℃)、低(≤-10℃)温日数分别以3.36天/10a和2.35天/10年的趋势减少;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提前4.91/10a、终日推后1.02天/10a,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延长2.0天/10a;1987年以来濮阳相继出现17个暖冬,严重暖冬年份皆出现在1995年以后。当地引种的小麦品种冬性减弱,播种期推后,越冬期缩短,生育期延长。病虫害有加重趋势,农药、化肥用量增加。结论认为:当地气候变化具有冬趋暖夏趋凉的特征,高低温危害减少,积温的有效性增加,作物生长期与灌浆期延长;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异常暖冬事件增多,近10年是50年以来最暖的10年。同时冬季平均气温年际间波幅增大,春季气温不稳定,气温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气候变暖对当地粮食生产有利因素较多,但不利因素也很突出,如何趋利避害,确保粮食安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气象局观测站2006~2012年1月的气温日较差进行分类,以不同的气温日较差分型代表不同的天气状况,并统计了相应分型下的逐小时温度变化幅度,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逐时温度做出客观预报。实况证明该方法对于实现时间上的精细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降水与墒情关系及抗旱需水量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通过研究阜新地区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关系及特征,找出了阜新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阜新地区农田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结果表明:(1)较大降水后,浅层土壤增墒迅速,几小时内土壤重量含水率可达到最大值,并在20 cm左右土壤中形成1个高含水层;深层增墒相对缓慢,需要十几到二十几小时达到最大值;(2)较大降水发生1天后,10~50 cm层土壤重量含水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在无降水的情况下土壤重量含水率缓慢下降,基本呈直线型,直到下一次较强降水的到来,重量含水率再次上升;(3)降水增墒速度大于墒情递减速度;(4)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后10~50 cm层各月土壤增墒率和晴好天气下各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有各自的变化规律。其中,4月、7月降水增墒率相对较小,9月最大,8月次之;4月、5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最小,6—9月相对较大,其中,7月最大。土壤墒情递减率对抗旱需水量中流失的水分计算起到重要作用;(5)实际抗旱需水量大于设定重量含水率所需的含水量,因为要考虑土壤蒸发、作物吸收、深层渗透、降水径流等流失的水分;(6)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对抗旱方面的政府决策气象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自然降水对旱情缓解的分析、节水灌溉工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等。  相似文献   
7.
陶倩  赵振宇  张青珍  范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29-4931
采用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对阜新地区58个乡镇加密自动站2011年1月的最低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时段乡镇最低温度空间分布的因子有共性因子和表示差异性的因子2个;根据2个因子的影响程度大小,将乡镇分为两类,两类分别与阜新县观测站、彰武县观测站聚为一类。在今后的乡镇预报订正中,当出现类似的天气情况时,可参考此结论。先由数值预报做出城镇预报,再根据已知的空间聚类结果,对乡镇预报进行订正,以提高乡镇预报准确率,更好地实现为农服务。  相似文献   
8.
分析总结了造成年初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及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状况。对由这次极端气象灾害引发的问题从防灾应急联动体系,公共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气候论证、规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综合影响评估能力等三方面进行反思探索。并针对极端气象灾害应对处置问题从体系机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监测预警预报评估,增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青珍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33-136,149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1960~2010年濮阳市气温日较差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了影响气温日较差呈减少趋势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全年、春季、夏季和冬季的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181、-0.231、-0.247和-0.258℃/10a。春季和冬季气温日较差减少主要是由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引起的,夏季则主要是由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和平均最高气温下降共同引起的。影响年均气温日较差的极显著因子有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水汽压,显著因子是总云量。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芳  张青珍  张明捷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143-144,12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天气预报预报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是气象公共事业发展必需解决的根本问题。文章对气象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