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黏虫蛹性别的快速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蛹生殖孔的位置、腹部腹节的外部形态学特征、生殖孔(产卵孔)至排泄孔之间的距离,快速、准确鉴别黏虫蛹性别。雌蛹第8腹节腹面中央的生殖孔与第9腹节的产卵孔连接形成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生殖孔下端与第9腹节的前缘连接、产卵孔下端与第10腹节的前缘连接,形成2个明显的"人"字纹。雄蛹第8腹节无纵裂缝,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的生殖孔呈现的纵裂缝连接第10腹节,裂缝两边各有一个半圆形瘤状突起。雌雄蛹排泄孔均在第10腹节腹面,雌蛹产卵孔下端至排泄孔上端之间的距离为(400.85±151.10)μm,雄蛹生殖孔下端至排泄孔上端之间的距离为(178.21±93.59)μm,约为雌蛹相应距离的一半。采用该方法观察的270头羽化蛹的性别鉴别准确率100%。该方法对于快速鉴别黏虫蛹的性别、开展黏虫相关的生物学研究以及预测预报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五里岗试验基地利用吸虫塔诱捕工具,2015-2017连续3年进行了节肢动物群落诱集,并对优势种群蚜虫及其天敌(草蛉、食蚜蝇和瓢虫)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3年来吸虫塔诱集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无大的变动。3年时间共诱捕节肢动物50 251头,分别隶属于7目25科6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半翅目的蚜虫,3年共诱集到44 146头,占总虫量的87.85%。吸虫塔下不同年份间蚜虫和天敌的发生数量不尽相同,但发生动态和峰期基本保持一致。蚜虫每年有一大一小两个发生高峰,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和9月,高峰期内的虫口数量占总蚜虫量的86%以上。天敌昆虫的发生具有跟随现象,其发生高峰相对滞后10~20 d。  相似文献   
3.
4种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及麦苗的防效与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种莠去津复配剂进行玉米田杂草防除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筛选对夏玉米田杂草及自生麦苗的防效及安全性较好的除草剂。结果表明,31.5%噻酮磺隆·异噁唑草酮+38%莠去津总杂草株防效为88.7%,鲜质量防效为98.48%,防效较好,无明显药害症状,且玉米产量为各药剂处理中最高;22%烟嘧·莠去津和30%苯唑草酮+助剂+38%莠去津对自生麦苗株防效均在80%以上,鲜质量防效在95%以上;30%苯唑草酮+助剂+38%莠去津对莎草的株防效仅45.58%,莎草为主的夏玉米田块尽量不使用。  相似文献   
4.
1988—2016年,利用黑光灯对农田天蛾科昆虫进行了调查鉴定,以探明天蛾科昆虫种类、灯下优势种和上灯规律。研究显示,农田灯下天蛾科昆虫有15种,隶属于4亚科14属,其中,云纹天蛾亚科昆虫最多,有5种;豆天蛾和甘薯天蛾为优势种,二者的上灯规律有所不同,平均上灯日期豆天蛾为6—9月,甘薯天蛾为5—10月,并各自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河南漯河小麦和玉米轮作模式下瓢虫科天敌种类,明确优势种及发生消长动态,为保护瓢虫资源及开展生物防治提供数据支撑,试验于2018—2022年选取小麦和玉米轮作田定点开展了瓢虫科天敌资源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和玉米轮作田,漯河本地瓢虫科天敌种类主要有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红环瓢虫为漯河瓢虫科新记录种,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为优势种;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年份,优势种不同。由发生动态可知,河南漯河小麦和玉米轮作田瓢虫科天敌有3个高峰期,分别在5月上旬、7月和8月下旬至9月下旬,其中第3个高峰期瓢虫数量最多、占监测总虫量的69.20%,高峰日最高百株虫量达336头。麦田瓢虫始见期最早在3月上旬,最晚在4月下旬,玉米收获前玉米植株上尚有大量瓢虫存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河南省漯河市迁飞性害虫小地老虎和黏虫蛾种群动态、雌雄性比及卵巢发育情况,探讨两者同步现象,于2018—2022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系统监测,并对灯下雌蛾卵巢进行解剖。结果表明,小地老虎和黏虫在漯河市始见日均在3月上中旬,年分别可见4代和5代成虫,第1代和第2代世代重叠。均以第1代发生数量最多,其次为第2代。第1代蛾高峰期均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2代蛾高峰期分别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2种蛾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通常小地老虎和黏虫第1代蛾高峰日分别在6月中旬和6月上旬,第2代蛾高峰日分别在7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黏虫第1代和第2代蛾峰日平均值分别比小地老虎提前10.0 d和10.5 d,蛾峰日平均值相差天数保持稳定。小地老虎和黏虫蛾雌雄性比的变化趋势存在同步现象。小地老虎和黏虫2种雌蛾的卵巢发育进度、交配率和交配次数具有近似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