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新合成的NCT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灌浆初期的大田小麦进行叶面喷施,以喷清水作对照,并以与NCT相同浓度梯度的NAA水溶液作对比处理,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小麦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NCT能延缓灌浆期SOD活力,使叶绿素含量降低,控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升高,并使小麦穗粒重和千粒重增加,其效果明显优于NAA。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及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超高产小麦的各个生育时期 ,不同器官全氮量存在差异 ,表现为叶片 >叶鞘 >茎秆 ,三者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植株氮积累在拔节~孕穗期出现一个高峰 ,小麦生长前、中、后三个时期积累氮的比例为1∶ 3∶ 1。开花前植株氮素主要积累在叶片中 ;开花后 ,籽粒成为氮素贮存的主要场所。在籽粒形成时 ,由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氮占籽粒总氮的 4 0 %~ 60 %。在总氮量相同条件下 ,前氮后移 ,重施药隔肥 ,后期进行适量的叶面喷肥 ,可增强后期植株的吸氮能力 ,提高籽粒中氮的含量 ,显著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
4.
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冬小麦三叶期对叶片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 ,研究其对冬小麦冬前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生长调节剂可以明显影响小麦分蘖节中内源激素含量及相互间的平衡 ,并对小麦的分蘖力产生明显影响。PP333和 6-BA处理的小麦冬前群体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1 0 %和6%。同时 ,PP333和 6-BA还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并使叶片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PCR和反向PCR,从蜡样芽孢杆菌M22中扩增到2条长度为1 322 bp和1 395 bp的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AY540749和AY468485),分别含657 bp和627 bp的开放阅读框,各自编码218个和208个氨基酸残基的功能蛋白。2个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46%,均不含信号肽。与其它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序列同源性高,保守氨基酸残基类型及位置与其它Mn-SOD相同,可确定2个基因均为蜡样芽孢杆菌Mn-SOD基因。分别将2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插入载体pET-22b (+)构建表达质粒pET-sod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显示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 kD和27 kD。转入pET-sodA的SOD缺陷型大肠杆菌QC779转化子恢复在10μmol/L paraquat的LB平板上生长的能力。活性电泳显示,M22的Mn-SOD在QC779中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
实验成功地构建了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质粒pPICZA—Mn—sod,质粒线性化后通过电激法导入毕赤酵母GSl15,抗生素zeocin抗性梯度筛选得到高拷贝重组菌株。PCR鉴定及Mut^+表型分析表明,目标基因已经重组到宿主基因组染色体上;0.5%甲醇诱导表达后,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为23kD,活性电泳出现明显活性条带;酶活性测定显示,重组菌株SOD活性比对照提高5倍左右;氯仿-乙醇(3:5/V:V)和KCN(5mmol/L)抑制反应进一步证明,所表达的SOD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C。来源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M22的Mn—sod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到正确表达。为研究该酶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7.
1997~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ZR+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ZR+Z)经值利于小麦分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禾本科主要作物生育初期内源激素动态及其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以禾本科主要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为材料,研究内源激素IAA和CTK在其生育初期的含量及可能的生理作用。结果表明:在作物分蘖过程中,小麦和水稻内源激素IAA和CTK变化趋势相似,呈单峰曲线;玉米生育初期,内源CFK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IAA含量则持续下降。3种作物的IAA/CTK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小麦、水稻单株分蘖数在IAA/CTK值较高或呈上升趋势时增长缓慢,而在IAA/CTK值较低或该比值呈下降趋势时增长迅速。所以认为,水稻和小麦分蘖能力与内源激素IAA和CTK的含量有关,尤其与两者之间的比值高低及其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由此推测,玉米高度抑制、生态上不出现蘖芽可能与玉米的IAA/CTK值变化幅度较小或该值相对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蔬菜种苗需求的增大,不同的育苗基质对于蔬菜栽培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蔬菜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育苗设备及环境调控能力不足,设施周年利用率不高,单位面积产出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现代农业及生态农业发展迅速,蔬菜育苗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其发展进程关系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工厂化育苗作为基础,优化设施内部结构及相关机械化、智能化设备至关重要,以此达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旗叶衰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号的生长过程中分别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A3、NBT、6-BA、TIBA、PP333)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它们对小麦群体数、生育后期旗叶中有关衰老重量指标、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不同形式的作用。有的(NBT、6-BA、PP333)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分蘖能力和最终成穗数;有的(6-BA、TIBA、PP333)显著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细胞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光合作用,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有利于籽粒灌浆。从总体效果看,6-BA、PP333能较好地协调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提高作物产量;TIBA对提高千粒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