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深入研究小麦早代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对选配亲本,杂种后代的取舍,加速基因型的稳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试验对小麦株高、抽穗期及产量性状的遗传趋势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材料与方法1979~1980年用9个小麦品种配成20个杂交组合.4个母本为不同来源的矮秆品种,即矮变1号(陕西,超矮秆)、奥尔逊矮(津巴  相似文献   
3.
关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们自1975年起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研究,其结果为:⑴大量的选种材料在病圃采用土表接菌法进行初筛,高代品系在病圃保湿条件下采用滴菌或注射接菌法进行复筛,优良高代抗赤霉病品系在流行地区进行多点鉴定。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赤霉病抗性的强弱和稳定性。⑵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试验结果指出,望水白、苏麦3号及其衍生品种宁7840对赤霉病抗性表现强而稳定,呈显性、配合力较好。抗赤霉病遗传似是由2-3对基因所支配。除主效基因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微效修饰基因。⑶苏麦3号是最好的抗赤霉病品种之一,其抗性容易传给后代。一些品系具有高抗赤霉病和其它病害的能力,农艺性状较好,是苏麦3号与具有1B/1R染色体易位系阿芙乐尔杂交的后代。⑷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在于选育兼抗其它病害、高产和广泛适应性。因此,需要采用复合杂交,例如多亲本连续杂交以及各代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单株连续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我省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栽培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的40%左右,总产约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5%。建国以采,我省小麦生产发展很快,单产已从建国初期的44.7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255.7公斤,增加了4倍;总产由21.65亿公斤增加到112.2亿公斤,增加了5倍。小麦生产的迅速发展,高产品种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处于徘徊状态,究其原因与现有品种的产量水平没有突破有一定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小麦品种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以推动全省小麦生产向新的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利用我国低纬度高海拔特定地点夏季冷凉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冬小麦夏播,对增代繁殖,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多年来,我们结合育种工作,对冬小麦夏播的性状遗传作了一些观察与分析,以便为夏播的杂种后代的正确取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低温(9℃和11℃)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花粉发育阶段(四分孢子至开花)的影响。1、在低温下,不同小麦品种的花粉发育速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在9℃下最快与最慢品种相差8天。2、有些品种的花粉发育速度对温度反应较敏感,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其开花期显著提早或推迟。有些品种则不很敏感,当温度改变时,对开花期的影响则较小。3、不同小麦品种在花粉发育阶段耐低温的能力不同。有些品种耐低温力强,结实率较高;有些品种耐低温力弱,结实率低。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小麦品种的发育模式和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长江下游稻麦地区农田基本建设迅速发展,肥水条件不断改善,小麦生产水平日益提高,迫切需要有综合丰产性状优良、产量潜力更大的品种.因此,加强选育和合理应用新的高产小麦品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宁麦7317小麦是我院采用品种间杂交方法,经多代选育而成的矮秆大穗、增产潜力较大、中晚熟适于淮南稻麦两熟地区种植的高产小麦良种.  相似文献   
9.
对小麦品种系谱进行分析研究,查明不同亲本材料的遗传因子对杂种后代性状形成的影响,作用的大小,变异的情况,有利于制定正确的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本文试图对本省主要小麦品种系谱作一剖析,并就小麦品种进一步选育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麦3号、望水白赤霉病抗性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最严重的病害,对小麦生产威胁极大,因此迫切需要抗赤霉病品种.而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工作,必然要考虑到抗性遗传规律.由于赤霉病发生受环境影响很大,抗性遗传比较复杂,研究十分困难.国外在这方面虽做了一些工作,但结论不尽一致.美国施罗德和克列斯廷生认为,赤霉病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日本中川元兴认为,新中长等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受三对基因控制.而意大利小麦品种吉阿多512的赤霉病抗性,则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在国内,近几年对赤霉病抗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并有一些报道,一般认为抗性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偏低,有的呈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